甘泉子語士德、公讚、士鳴曰:“人之有是元氣也,無天地之氣以養之,可乎?”曰:“不可。”曰:“無飲食之氣以養之,可乎?”曰:“不可。”曰:“不喘息焉,不飲食焉,可乎?”曰:“否,死矣。”“人之良知,其猶元氣乎!學問以養之,其譬諸端息飲食之氣乎!養則生,生則發。”
甘泉子曰:“善治病者,先元氣而後攻疾。養元氣即攻疾矣,苟專於攻疾,是又一病也。善學道者,先正經而後救偏。正經即救偏矣,苟專於救偏,是又一偏也。今之救偏者,如立諸西以矯東之人,東西皆偏也。是故君子反經以立諸中,中道立而偏者正矣。”
甘泉子問士德曰:“王子之教人也,有擇與?”曰:“無也。”曰:“聖人天地之化,美惡並育,何擇之有?有擇者有外也,有外之心,不足以肖天地之心。”
默識者其學之至歟!學之不厭,明乎此矣。是故大本立而問學,則學有本,大本立而不問學,則不足以精義。精義入神。”
士德仕鳴問易。甘泉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曰:“為之說者,陸也混,朱也離,有諸?”曰:“一陰一陽,陰陽合德,其天地之中乎!夫道,中而已矣。喜怒哀樂之氣也,得其中焉,和也,天下之達道也。故耳目之聖明,道氣之同形,孰或混諸?孰或離諸?”
天下之病二,驕、吝而已矣。驕、吝亡,然後可以合於道。弘則不吝,毅則不驕。謂驕為毅,奚啻千裏!
或問集義。曰:“集也者,集也;集也者,聚也。記曰:“敬、德之聚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敬以聚德也。夫非求外也,外則襲矣。”
車裘之共敝,緼袍狐貉之共立,而無憾不恥,同一心也。
或問顏、孟同異,甘泉子曰:“同道。今夫驕者必以盈氣為孟,吝者必以歉氣為顏,豈足以知顏、孟。顏子以至順而全天下之至健,故曰:“回何敢死。”孟子以至健而具天下之至順,故曰:“無暴其氣。”不同道不足以為顏、孟。”
仕鳴曰:“聖賢,知行一歟?”甘泉子曰:“孰或離之?孰或混之?並行而不悖。”
或問學何要矣,曰:“敬。”曰:“敬何存矣?”曰:“思。”曰:“思何[主?]曰:“思”無邪。”曰:“何謂無邪?”曰:“非所思而思焉,雖正,邪也。[曰:“如之”何斯能思無邪矣?”曰:“默識天理。”
甘於盤追咎其病曰:“吾欲去之,何道?”甘泉子曰:“先立乎大本則自去矣。”曰:“何謂大本?”曰:“在存天理。故曰:“好仁者無以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