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心理策略(1 / 2)

5.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心理策略

閱讀能力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作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許多學生的學習障礙是因閱讀障礙而起的,進而產生對作文的畏難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認知、興趣愛好、文化素養、人際交往等心理傾向和能力的養成,都可以借助閱讀來促進。因此,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學生的閱讀心理

閱讀是把看到的語言文字內化為讀者的思想,並領會其內容的過程。與成人相比,學生的閱曆淺、知識麵窄、語言中樞也不夠發達,因此其最初的閱讀活動隻能是朗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言語運動分析器的活動起著重要作用,它就像一個支柱,保持著言語視覺分析器和其他分析器之間的聯係。

教師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使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引發的興趣轉向閱讀思維中去,從而獲得有益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

閱讀是兒童了解自然與社會,獲得知識和經驗的主要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幹預他們的閱讀傾向,有助於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不同層次的讀者閱讀、理解、鑒賞文章內容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自由領悟,保護他們閱讀的良性心態。這種良性心態主要是指閱讀興趣。閱讀興趣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生活環境由家庭擴展到學校,開始相對獨立地接觸社會,逐漸具備了判斷簡單是非的能力,有時還會不接受成人的意見,堅持以自我為中心,並出現有意識的說謊等毛病。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引導,增強其生活的信念和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進而引導他們的閱讀興趣由簡單的讀發展到文學思索階段。

把各種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喜歡閱讀的學生,會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事半功倍的促進效能。事實證明,喜歡並善於閱讀書刊雜誌的學生,他們的寫作能力普遍較高,社會活動能力也比較強。

但是,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興趣的發展並不僅僅由年齡這個因素來決定,還與其生活的環境、家庭教養、社交圈子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就必須先了解其生活環境,並正確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結合閱讀心理,提高閱讀能力

(1)誘讀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功能,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烘托、形象概括、語言渲染、表情強化等手段,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