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跨越幾年甚至幾十萬年的相對時間觀念,也有必須精確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絕對時間觀念;地,指空間觀念。有確指的具體地名,也有泛指的區域、地域範圍;人,曆史進程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活動者既有個人,也有群體;事,指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義,指事件的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經驗教訓、成敗原因、評價等。
學生在閱讀時要認識和掌握曆史知識的結構,為進一步運用知識創造條件,所以,理解地去讀,不僅是曆史閱讀的基本方法,也是整個曆史學習的基本方法。
(1)按知識的框架結構去讀
在每一單元前,要求學生先讀導言,每一單元的導言都是對這單元內容的概括,對學生整體了解這段時期的曆史事件是很有幫助的。
曆史課文中的每一課、每一目、每一段的每個內容、一個內容中的每個問題、每個問題中的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聯係。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大方麵入手,弄清它們之間的聯係,最後再將著重點放在掌握知識點上。通過讀書,要求學生分析、歸納課文內容,概括為要點,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反複閱讀理解教材
在讀的過程中,課文中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要細讀、精讀,要逐字、逐句、逐段,反複閱讀。現在有很多學生不願去讀,他們隻喜歡聽,但往往是聽過就忘,最終還是沒能掌握曆史知識,甚至對曆史產生不了興趣。
因而,隻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上課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感受曆史。要求學生掌握每個知識點,突出重點;對生僻的字、詞、人名、地名或書名等要準確識記、不寫錯別字;對一些過渡性內容、課文補充的小字內容要求學生粗讀。
(3)帶著問題去讀
教師在講解之前,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或閱讀,引起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考。
例如講俄國的十月革命時,我準備了這些問題,十月革命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俄國人民為什麼要進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發於何時,結果如何?革命後俄國出現了什麼局麵?由此,就可以引出俄國進行十月革命的原因。學生閱讀後基本上能按照課文準確地做出回答。
(4)邊讀書邊思考
帶著問題去讀,當然是要學生讀書時要進行思考。讀書是手段,讀出問題、歸納出知識點、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
總之,學會閱讀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要提高學生的曆史閱讀能力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顯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去聽、去說、去讀、去學、去思,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