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高曆史閱讀能力的方法

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各科教學中都要培養的一種能力。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曆史閱讀能力,這樣就會使學生在這方麵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開發,進而影響到學生以後的曆史學習。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做史料分析題時,表現出解題能力差,不會很好地運用史料,這在幾次會考中都有所表現。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曆史閱讀能力是重要的教學行為方式。

對於學生來說,閱讀理解就是學習書麵也就是教材內容的潛在意義,然後把理解的潛在意義同認知結構聯係起來,以便領會這種意義。曆史教材是學生的主要閱讀材料,如何依托教材使學生學會閱讀技能,提高閱讀能力呢?

培養曆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清曆史閱讀在整個曆史學習中的地位,認識到掌握曆史閱讀的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曆史閱讀能力。

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閱讀、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最主要的他們還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並且能夠終身學習,首要的和基本條件就是要學會閱讀。

培養曆史閱讀能力先從教師導讀開始

閱讀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特別是理解材料的能力,必須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具備。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說:“閱讀要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這是一種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所以閱讀的技能要在閱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

在教學中,閱讀包含“學生自讀”和“教師導讀”兩個方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學生的“讀”的實踐製約著教師“導”的方式,教師“導”的水平又決定著學生“讀”的質量。但對於閱讀教學的成敗來說,“教師導讀”乃是關鍵。沒有教師的導讀,學生的自讀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變成不著邊際的瞎談。

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閱讀時要設計好一係列問題,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比如,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先問:戰爭為什麼結束了?又問:美國為什麼放棄中立參戰了?這個問題教材上沒有具體材料,這就要靠學生平時的曆史閱讀材料的積累了。再問:俄國為什麼退出了戰爭?追問:俄國發生了什麼革命?這個問題就會導引學生對後一課“俄國十月革命”的關注。

這樣就把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他們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急於探知真相的強烈欲望。此時再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和其他曆史史料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曆史閱讀能力的方法

無論哪種類型的曆史閱讀,其核心都是理解,所以理解就成為中學曆史閱讀的基本方法。理解的方法就是要按照曆史知識的結構進行。一般來說,曆史事物的共同構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曆史事物產生前的背景要素。

曆史事件的本身要素:過程、經曆、內容、狀況等;曆史事件產生後的評價性要素,指性質、作用、影響、價值、地位和特點等。我們可以概括為“五要素”,每一個曆史事件都是由“時、地、人、事、義”五要素構成的,“五要素”涉及的信息點都屬於曆史基礎知識,既是識憶的基本點,也是知識和能力考查要求的“再認、再現”的基本點。時,指時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