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2 / 3)

從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總明。二別明。且總明八等至者。論雲。已辨無色雲何等至。頌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謂味淨無漏  後味淨二種

味謂愛相應  淨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  無漏謂出世

釋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靜慮。四無色。地根本等至。總有八種。前七各有三謂味淨無漏者。於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謂愛相應。愛能味著。故名為味。由定與彼愛相應故。定得味名。二淨等至。謂世善定。與無貪等諸白淨法。相應起故。定得淨名。三無漏等至。謂出世定 後味淨二種者。後是有頂地。有二種等至。謂味與淨想昧劣故。無無漏也。味謂愛相應者。釋味定也。愛名為味。定與愛相應。故名味定。淨謂世間善者。釋淨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淨等至。是前味定。所味著境。謂淨定滅彼味定生。緣已滅淨。深生愛著。無漏謂出世者。愛不緣故。非所味著。

從此第四。別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靜慮支。二明淨等至。前中分六。一明靜慮支數。二明支體。三明染無支。四明名不動。五明生受有異。六明起下心。且第一明靜慮支數者。論雲。於四靜慮。各有幾支。頌曰。

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釋曰。唯淨無漏。四靜慮中。有十八支 初靜慮中。具有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等持 第二靜慮中唯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等持 第三靜慮。具有五支。一行舍(解雲。是大善地中舍故。名行舍也)二正念。三正慧。四樂受。五等持(前二是輕安樂此樂受樂) 第四靜慮。唯有四支。一行舍清淨。二念清淨(離八災患。得清淨名。下文釋也)三非苦樂受。(此是頌文中受)四等持 問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不立行舍。後二靜慮立行舍。不立輕安。答第三定舍極喜。第四定舍極樂。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故立輕安。問信通諸地。何故唯於第二靜慮。立信為支。答隨起增上淨信。必依大喜。第二靜慮。有勝喜故。立內淨支。問慧通諸地。何故第三定。獨立慧為支。答彼有樂受。為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問念通諸地。何故三四定。獨立念為支。答此第三定。為第二定勝喜漂溺。若第四定。為第三定勝樂留礙。由為下地所留難故。於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問何故初三靜慮。等具五支。二四靜慮。等具四支。答欲界諸惡。難斷難可破。難可越度故。初靜慮須具五支。第二靜慮有極重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第三定建立五支。初及第三無如是事。故於二四。唯立四支。又解為欲隨順超定法故。謂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複從支四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

從此第二。明支體性者。論雲。靜慮支名既有十八。於中實事總有幾種。頌曰。

此實事十一  初二樂輕安

內淨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釋曰。名雖十八。實體十一。謂初五支。即五實事。第二靜慮。三支同前。增內淨一。足前成六。第三靜慮。定支同前。增餘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靜慮。三支同前增非苦樂受。足前成十一。問初二。已有樂支。何故第三。說增樂受。答頌言初二樂輕安。由初二定樂是輕安樂。故於第三說增樂受。問何故初二無樂受樂。答初二定中。無樂根故。謂初二定。無心受樂。說有喜故。雖初二定有身受樂。正在定中無三識故 依經部宗。初二定樂。是身受樂。非輕安樂。以經部師。許在定中。得有身識。謂在定內。有輕安風。從勝定生。順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觸身故。又引經雲。諸聖弟子。於離生喜。已斷五法。修習五法。所修五者。一歡。二喜。三輕安。四樂。五三摩地。此經輕安。與樂別說。故初二樂。非是輕安。內淨即信根者。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於定地亦可雖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喜即是喜受者。謂上座部等。於心所中。別有喜體。非是喜受。謂簡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謂初二定。喜名喜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