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心一境性名之為定。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總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論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明諸定中分為四段。一明四靜慮。二明四無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靜慮。論雲。已說諸智所成功德。餘性功德。今次當辨。於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諸定內靜慮雲何。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並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釋曰。靜慮四各二者。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生靜慮。二定靜慮。於中生已說者。於二靜慮中四種靜慮體。世間品已說。謂世間品。說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靜慮也 定謂善一境並伴五蘊性者。定靜慮體。謂唯善性。心一境性。克體言之。以善等持。為自性故。若並助伴。五蘊為體(有色蘊者定共戒也)問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問何等名靜慮。答由定寂靜。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問無色等持。亦能靜慮。應名靜慮。答無色等持。不名靜慮。謂就勝義。立靜慮名。色界定勝。獨名靜慮。如世間說發光名日。螢燭雖光不得名日。問何故色界定。獨名為勝。答一謂諸等持內。攝十八支。二止觀均行。最能審慮。三名現法樂住。四名樂通行。故色界定。獨名靜慮 問色界染定。寧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審慮故。世尊亦說有惡靜慮。問心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頌言初具伺喜樂後漸離前支。謂初定內。具伺喜樂。名初靜慮。後之三定。漸離前支。謂唯離伺。有喜樂支。立第二靜慮。若離伺喜。唯有樂支。立第三靜慮。具離三種。立第四靜慮。故一境性。分為四種。
從此第二。明無色定。論雲。已辨靜慮。無色雲何。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並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三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釋曰。無色亦如是者。無色定體四。各有二種。生無色體。世品已說。定無色體。亦善性攝。心一境性。與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蘊者。然助伴體。唯有四蘊。彼無色故。除色蘊也。離下地者。辨差別也。雖一境性體相無差別。離下地生。故分四種。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名。離空處生。立識無邊處。離識處生。立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 並上三近分總名除色想者。前四根本。無色。並上三無色。近分。此七總名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緣下地色。有色想故。無色謂無色者。無色界中。謂無色故。立無色名。依大眾部。化地部等。無色界中。許有色法。以色微故。立無色名。問無色多劫。色相續斷。後沒生下。色從何生。答頌言後色起從心者。謂昔所起。色異熟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從彼心。生此是論主依經部釋也 空無邊等三名從加行立者。謂修定前起加行位。厭色境故。作勝解想。思無邊空加行成時。名空無邊處 又於加行中。厭無邊空。起勝解想。思無邊識。加行成時。名識無邊處 又於加行中。厭無邊識。起勝解想。舍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時。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謂無下地明慧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約彼處想昧劣故。當體立名。名非非想。前三無色。約加行立。第四非想。約當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