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功德。就中二。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就明不共法中二。一舉數標名。二依名別釋。且初舉數標名者。論雲。如是已辨諸智差別。智所成德。今當顯示。於中先辨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何為十八。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釋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餘聖所無故。名不共法。
從此第二。依名別釋。就中有五。一明十力。二明四無畏。三明三念住。四明大悲。五明佛同異。就明十力中二。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且第一明心力者。論雲。且佛十力相別雲何。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餘通
贍部男佛身 於境無礙故
釋曰。初六句出體。次兩句依地。次一句依身。後一句釋力義也。力處非處十者。總標也。一處非處智力。以十智為體。處謂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能感愛果。造不善業。能招惡果。斯有是處。非處謂不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感惡果。造不善因。感愛果。必無是處。佛智能知處非處故。名處非處智力業八除滅道者。第二業異熟智力。以八智為體。除滅道二智也。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除滅道智者。以業異熟非滅道攝故。業異熟智力。除滅道智也。定根解界九者。此有四力。定謂第三靜慮解脫(八解脫也)等持(三三摩地)等至智力(八等至也) 根謂第四根上下智力。能知眾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解謂第五。種種勝解智力。能知眾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 界謂第六種種界智力。能知眾生種種性故。此之四力。九智為體。唯除滅智。以靜慮等。非滅諦故 遍趣九或十者。遍趣謂第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若謂但緣能趣為境。九智為體。除滅智也。滅是所趣果。非能趣行故。故除滅智。若謂亦緣所趣為境。十智為體。宿住死生俗者。一第八宿住隨念智力。能知過去宿住事故。二第九宿住死生智力。能知眾生死此生彼故。此二智力。緣事法故。俗智為體 盡六或十智者。第十漏盡智力。言漏盡者。謂涅槃擇滅也。若謂但緣漏盡為境。名漏盡智力。以六智為體。除苦集道他心四智。以此四智不緣滅故。若漏盡身中所得智故。名漏盡智力。以十智為體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餘通者。宿住死生二力。依四靜慮。起所餘八智。通依十一地起謂欲界四禪。未至。中間。並四無色也 贍部男佛身者。此之十力。依贍部洲男子佛身。於境無礙故者。釋力義也。智於境中。知無礙故。名之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永斷諸惑習氣。於一切境。隨欲能知。餘聖不然。故不名力。
從此第二。明身力。論雲。如是諸佛遍於所知。心力無邊雲何身力。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為性
釋曰。身那羅延力者。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此雲人種神。或節節皆然者。或言表有餘師說。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大德法救說佛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有差別者。諸佛世尊。似龍盤結。獨覺似鉤鎖。輪王似相鉤故。三相望。力有勝劣。象等七十增者。明那羅延力量也。象等七力。十十倍增。一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當一摩訶諾健那力(此雲大露形神)。三十摩訶諾健那力。當一缽羅塞建提力(此雲勝蘊神)。四十缽羅塞建提力。當一伐浪伽力(此雲妙支神)。五十伐浪伽力。當一遮弩羅力(此雲執持神)。六十遮弩羅力。當一那羅延力。故象等七。十十倍增。名那羅延力也。此觸處為性者。如是身力。觸處為體。謂所觸中。大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