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3)

釋曰。滅智。攝在法念住中。以緣擇滅唯是法故。若他心智。後三念住攝。以能知他受心法故。不知色故。除身念住。所餘八智。通四念住。

從此第三。明十智相緣。論雲。如是十智。展轉相望。一一當言幾智為境。頌曰。

諸智互相緣  法類法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滅非

釋曰。法類道各九者。法智能緣九智。除類智 類智能緣九智。除法智 道智。能緣九智。除世俗智 苦集智。各二者。苦集二智。一一能緣二智為境。謂世俗智。及有漏攝。他心智也。四皆十滅非者。四謂世俗。他心。盡無生智。此四皆緣十智為境 滅智不緣十智為境。故言滅非。滅智唯緣擇滅境故。

從此第四。明十智緣境。就中有二。一正明十智緣境。二明俗智緣境。且正明十智緣境者。論雲。十智所緣。總有幾法(一問)。何智幾法。為所緣境(第二問也)。頌曰。

所緣總有十  謂三界無漏

無為各有二  俗緣十法五

類七苦集六  滅緣一道二

他心智緣三  盡無生各九

釋曰。初三句答第一問。餘五句答第二問。所緣總有十謂三界無漏者。標所緣法也。十智所緣。總有十法。謂有為法分。為八種。三界所係。及無漏有為。此四各有相應不相應二。故成八種。無為有二。一者是善謂擇滅也。二者無記。謂虛空非擇滅也 俗緣十法五者。俗智緣十。法智緣五。謂欲界二。無漏道二。及善無為。故為五也 類七苦集六者。類智緣七。謂色無色界。無漏道。各二為六。及善無為。為七 苦集六者。苦集二智。各緣六法。謂三界所係。各二法也。滅緣一道二者。滅智緣一。謂善無為 道智緣二。謂無漏道二也 他心智緣三者。謂他心智。緣欲界色界無漏三相應法也 盡無生。各九者。盡無生智。能緣九法。除無記無為也。

從此第二。明俗智緣境。論雲。頗有一念智。緣一切法不(問也)。不爾(答也)。豈不非我觀知一切法皆非我耶(難也)。此亦不能緣一切法(答也)。不緣何法(一問)。此體是何(第二問也)。頌曰。

俗智除自品  總緣一切法

為非我行相  唯聞思所成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下三句答第二問。以世俗智。觀一切法。為非我時。不緣自品。故除自品 言自品者。謂俗智自體。相應俱有也。不緣自體者。謂境有境別故。不緣相應者。謂同一所緣故。不緣俱有者。謂極相鄰近故。此無我觀。俗智為體。唯是聞思所成慧也。

從此第五。明人成智者。論雲。已辨所緣。複應思擇。誰成就幾智耶。頌曰。

異生聖見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後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離欲增他心

無學鈍利根  定成九成十

釋曰。異生聖見道初念定成一者。謂異生位。及聖見道。初苦法忍。名為初念。此之異生。及初念聖定。成一智。謂世俗智 二定成三智者。入見道至第二念苦法智位。定成三智。謂世俗智。法智。苦智。後四一一增者。從苦法智。後有四位。一第四念。苦類智位。二第六念集法智位。三第十念滅法智位。四第十四念道法智位 此上四位。皆增一智。且第一位。成前三智。增一類智。總成四智。於第二位。成前四智。又增集智。於第三位。成前五智。又增滅智。於第四位。成前六智。又增道智。故見道位。總成七智。修道定成七者。此約修道。未離欲位。亦成七智。如見道說。離欲增他心者。於離欲位。成前七智。有增他心。總成八智。無學鈍利根定成九成十者。時解脫者。定成九智。除無生智。不時解脫。定成十智。

從此第六。約位辨修。就中分六。一約見道辨。二約修道辨。三約無學道辨。四約餘位辨。五約依地辨。六明四修義。且初約見道辨者。論雲。於何位中。頓修幾智(此總問也)且於見道十五心中。頌曰。

見道忍智起  即彼未來修

三類智兼修  現觀邊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