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第二。明行攝淨盡。論雲。為有無漏越此十六。為更有餘行相攝不。頌曰。
淨無越十六 餘說有論故
釋曰。上句述正宗。下句敘異說。淨無越十六者。無漏為淨。大毗婆娑諸論師言。無有無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餘說有論故者。有餘西方師。說有無漏行相。越此十六。由識身足本論說故。彼論說雲。頗有不係心。能分別欲界係法耶(彼論問也)曰能分別。謂非故苦常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緣故。有如是處。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別(已上本論答前問)西方論師意。彼論既於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別有有是處有是事二行相。故知離十六行相。外別有有是處。有是事。二無漏行相也。
從此第三。明實體能所。論雲十六行相。實事有幾(一問)。何謂行相(二問)。能行所行(此有兩問。一問能行。二問所行也)。頌曰。
行相實十六 此體唯是慧
能行有所緣 所行諸有法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次句答第二問。次句答第三問。第四句答第四問。行相實十六者。行相名既十六。其實體亦十六也。苦諦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集諦有四。因集生緣。如種理故因(種子生芽道理)。等現理故集(因集果令現也)。相續理故生(令果相續)。成辦理故緣(為緣令果成辦也) 滅諦有四。滅靜妙離。諸蘊盡故滅。三火息故靜(貪嗔癡火)。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 道諦有四。道如行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此體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體唯是慧。慧觀四諦。作此行相。能行有所緣者。心心所法。名有所緣。此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行諸有法者。一切諸法。皆名所行。所緣境故。
從此第四。諸門分別。於中六。一明性依地身。二明念住攝智。三明十智相緣。四明十智緣境。五明人成智。六約位辨修。且初明性依地身者。論雲。已辨十智行相差別。當辨性攝依地依身。頌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餘七九
現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餘八通三界
釋曰。性俗三九善者。性謂三性門。俗智通三性。餘九智唯善也 依地俗一切者。依地門中。世俗智依九地。謂從欲界。乃至有頂故言一切 他心智唯四者。他心唯依四靜慮。起五通所依。止觀等故。由此餘地無他心智 法六餘七九者。法智依六地。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也。所餘七智。通依九地。謂四諦智。類智。盡智。無生智。此七智通。依未至。中間。四靜慮。下三無色。名九地也 現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者。依身門中。他心智依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無色。彼無通故 法智但依欲者。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緣欲界四諦境故。餘八通三界者。除他心智及法智。外所餘八智。通三界身。皆得起也。
從此第二。明念住攝智。論雲。已辨性地身。當辨念住攝。頌曰。
諸智念住攝 滅智唯最後
他心智後三 餘八智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