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2 / 3)

從此第二。明盡無生智。論雲。盡無生智。二相何別。頌曰。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釋曰。謂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盡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複更知。我已斷集。不複更斷。我已證滅。不複更證。我已修道。不應更修。名無生智。論雲。如是十智。相攝雲何。謂世俗智。攝一全一少分(攝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類智。各攝一全七少分(苦等四智。盡智無生智。及他心智。攝此七少分也)。苦集滅智。各攝一全四少分(四少分者。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也)。道智。攝一全五少分(五少分者。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攝一全四少分(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也)。盡無生智各攝一全六少分(六少分者。謂四諦智。法智。類智也)。

從此第三。建立十智。論雲。雲何二智(有漏無漏)。建立為十。頌曰。

由自性對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辨因圓  故建立十智

釋曰。由七緣故。立二為十。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體是有漏世俗法故 二對治故。立法類智。全能對治欲上界故 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體雖無別。而行相別故。立二智。謂苦智作苦空等四行也。集智作因集等四行別也 四行相境別故。立滅道智。言行別者。謂滅智作滅靜等行。道智作道如等行。言境別者。謂滅智。緣滅諦無為境。道智緣道諦有為境也 五加行故。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謂知他心故。約加行。名他心智 六事辨故。建立盡智。事辨身中。最初生故 七因圓故。立無生智。一切聖道。為因生故。

從此第四。明法類兼治。論雲。知上所言法智類智。全能對治欲上界法。為有少分治上欲耶。頌曰。

緣滅道法智  於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斷  類無能治欲

釋曰。修道所攝滅道法智。斷欲界已。兼能對治上界修斷。欲之滅道。勝上界故。已除自怨。兼除他敵故。由此類智無能治欲。

從此大文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三。一明十智行相。二明行攝淨盡。三明實體能所。且初行相者。論雲。於此十智中。誰有何行相。頌曰。

法智及類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餘  四諦智各四

他心智無漏  唯四謂緣道

有漏自相緣  俱但緣一事

盡無生十四  謂離空非我

釋曰。法智及類智行相俱十六者。謂法智緣欲界四諦。作苦空等十六行相。類智緣上界四諦。亦作十六行相也 世俗此及餘者。謂世俗智。作此十六行。及作所餘自共相行。以世俗智。緣一切法故 四諦智各四者。苦等四智。各有自諦四種行相也 他心智無漏唯四謂緣道者。此明他心智。若無漏者。唯四行相。謂緣道諦。作四行相。有漏自相緣者。有漏他心智。緣自相境。緣心心所自相法故。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俱但緣一事者。有漏無漏。二他心智。俱緣一事。謂緣心時。不緣心所。緣受等時。不緣想等。論雲。諸他心智。有決定相。謂唯能取欲色界係(簡無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係(緣無漏故也)他相續中。(緣他身也)現在(不緣過未)同類(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類分他心智。知類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無漏他心智。知無漏心也)心心所法(不緣色故)一實自相。為所緣境(唯緣一事。名為一也。不緣假法。名實也。不緣共相。名自相也)空無相不相應(三解脫分別也。謂緣道諦。作四行相。與無願解脫門相應。不作空非我行。不與空解脫門相應。不作滅諦四行相。不與無相解脫門。相應之也)盡無生。所不攝(他心智。是見性故。彼不攝之)不在見道無間道中(修他心智。容預時修。見道速疾。非容預故。無間道中。正斷惑故。亦非容預。故彼二位。無他心智)餘所不遮。如應容有(餘修道位。加行解脫。勝進三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已上論文也)盡無生十四謂離空非我者。盡無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餘十四行相。由此二智於出觀時。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生等言。涉於世俗。故於觀中。離空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