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決斷名智。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諸智差別。二明智所成功德。就明諸智差別中。一明忍智見別。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諸門分別。此下第一。明忍智見差別。論雲。前品初說諸忍諸智。於後複說正見正智。為有忍非智耶。為有智非見耶。頌曰。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二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釋曰。初兩句。及第三句。餘二兩字。明無漏慧。有漏已下。明有漏慧也。聖慧忍非智者。聖慧忍。謂見道中八忍也。忍非智性。決斷名智。忍起之時。與疑得俱。未成決斷。故不名智 盡無生非見者。盡無生智。不名為見。推度名見。此之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故不名見。餘二者。謂餘無漏慧。皆通智見二性。已斷疑故。推度性故 有漏慧皆智六見性者。謂有漏慧。皆智性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身見等五。及世間正見。如上聖慧。及有漏慧。皆擇法故。並慧性攝。
從此第二。明十智相殊。就中四。一明漸增至十。二明盡無生別。三明建立為十。四明法類智別治。就明漸增中三。一明二智三智。二明三增至九。三明九增至十。旦初明二智三智者。論雲。智有幾種。相別雲何。頌曰。
智十總有二 有漏無漏別
有漏稱世俗 無漏名法類
世俗遍為境 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諦為境
釋曰。智十總有二有漏無漏別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智。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如是十智。總為二種。一有漏智。二無漏智 有漏稱世俗者。前有漏智。名為世俗。多緣瓶等世俗境故。無漏名法類者。前無漏智。分為二種。謂法智類智也。世俗遍為境者。謂世俗智。遍緣一切有為無為之法。為所緣境 後三句者。明法類智境也。若法智。緣欲界苦等四諦為境。若類智。緣上界四諦為境。
從此第二。明三增至九。論雲。即於如是三種智中。頌曰。
法類由境別 立苦等四名
皆通盡無生 初唯苦集類
釋曰。初兩句者。謂明法智類智。緣四諦境。有差別故分為苦集滅道四智也。皆通盡無生者。此上六智。至無學身。非見性者。名為盡無生。故此二智。以六智為體也 初唯苦集類者。盡無生智。初起之時。唯苦集類。以緣有頂苦集二諦。作六行相。觀有頂蘊。為境界故。初起之時。唯苦集類。後起時。方能遍緣四諦。故通六智。問何緣初位。唯緣有頂苦集為境。答有頂苦集。從無始來。未能全斷。今時初斷。故先緣彼。自生慶喜。
從此第三。明九增至十。論雲。於前所說九種智中。頌曰。
法類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 去來世不知
法類不相知 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 二三念一切
釋曰。法類道世俗有成他心智者。謂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此之四智。成他心智。若知他無漏心。以法類道他心智知也 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心智 知故由四智。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去來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於勝地勝根勝位及去來心。皆不能知。不知勝地者。謂下地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勝根者。謂信解。時解脫。鈍根他心智。不知見至不時解脫心。不智勝位者。謂不還聲聞。無學。獨覺。大覺。他心智。前前不知後後者心 不知去來心者。謂唯現在。他心心所。為境界故 法類不相知者。法智所攝他心智。不知類品心。類智所攝。他心智。不知法品心。謂法智。他心智。以欲界全分對治。為所緣境。若類智他心智。以上界全分對治。為所緣境故。此二智互不相緣 聲聞麟喻佛如次知見道二三念一切者。聲聞知見道二念心。謂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麟覺知見道三念心。謂知初二念。及第八集類智心也。佛知見道一切心。問聲聞知初二念心已。何故不即知第三苦類忍耶。答初二念心。是法分心。第三念等。是類分心。法類不同。所緣境別故不能知 若為更知類分心故。別修類分他心加行。經十三念(聲聞由上加行。或中加行。故十三念也)。加行方滿。彼已度至第十六心。雖知此心。而非見道。問何故麟覺。能知第八集類智心。答謂此麟覺。知法分心初二念已。為欲更知類分心。故別修類分他心加行。經五念心。加行即滿(謂麟覺根勝。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故能知彼第八集類智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故於見道。一切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