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第五。明六種性。就中八。一明六阿羅漢。二明六性先後。三明從性果退。四明學凡種性。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時相。七明練根不同。八明無學九人。此下第一。明六阿羅漢者。論雲。如前所說。不動應果。初盡智。後起無生智。諸阿羅漢。如預流等。有差別不(問也)。亦有(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阿羅漢有六 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
釋曰。契經說有六阿羅漢。一者退法。謂遇少緣便退所得。二者思法。謂懼退失恒思自害。三者護法。謂於前所得法自防護。四者安住法。無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無勝加行。亦不增進。五堪達法。謂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六不動法。不為煩惱所退動故 前五種性。從先學位信解性生。此五總名時解脫也。以要待時。方能入定。及心解脫。言待時者。時有六種。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臥具。四得好處。五得好說法。六得好同學也 後不動種性。為不時解脫。謂是利根。以不待時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從先學位見至性生。
從此第二。明六性先後。論雲。六阿羅漢。所有種性。為是先有。為是後得(問也)。不定(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
釋曰。退法種姓。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得。謂有先來。是思法姓。或有從退練根成思乃至不動法。如思法說。此中退法。非必定退。乃至堪達。非必能達。但約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羅漢。通三界皆有。若退定退。堪達定達。是則上界。唯有安住不動二種。闕餘四也。謂彼上界。無有退失自害自防及練根故。故無餘四。
從此第三。明從姓果退。論雲。如是六種。誰從何退為姓為果。頌曰。
四從種姓退 五從果非先
釋曰。不動種姓。必無退理。就前五種。唯退法一。姓必不退。謂居下故。唯思法等四。有種姓退。謂從思法。退入退位。或從護法。退入思法。或從安住。退入護法。或從堪達。退入安住。是名姓退。五從果非先者。退法等五。皆有退果。謂退無學也。思法等四。或有姓退。或有果退。雖俱有退。然並非先 言先者。謂先學位。住思等四。令至無學。此思等四。姓之與果。必無退理。謂學無學。道所成堅故 若於無學。退法等姓。修成思等。四種種姓。此名非先。是容有退。以唯無學道所成故 唯先退法。有退果義。以姓是退故。故頌言非先不攝退法也 依薩婆多宗。唯預流果。必定無退。以斷迷理見道惑故 諦理真實。楷定可依。聖慧已證。必無退理。後之三果。許有退果。以修道惑。是迷事故。事相浮偽。無定可依。斷迷彼惑。有失念退 若大眾部。預流果有退。阿羅漢無退。依經部宗。預流羅漢必無退果。聖道證故。中間二果。許有漏道證故。容有退也。若超越三二果。亦無有退 依經部宗。阿羅漢果。有六種者。約現法樂住。有退不退。非約退果。若得果姓。皆名不動。無六種也。現法樂住者。有漏四靜慮也。退此靜慮。名為退法。思此靜慮。名為思法。護此靜慮。名為護法。安住靜慮。名為安住法。堪達靜慮。名堪達法。不退靜慮。名不退法。約現法樂住。分六種姓也。
從此第四。明學凡種姓。論雲。唯阿羅漢種姓有六。為餘亦有六種姓耶。設有皆能修練根不。頌曰。
學異生亦六 練根非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