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時代呼喚經濟學大師 (3)(2 / 3)

曼昆認為,人們麵臨權衡取舍;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社會麵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這十大原理的表述直截了當,評價曼昆的學者認為,他的著作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因為在他的著書中常常是采用大白話的表述方法。

不過,直截了當並不意味著淺薄,在曼昆的研究中,貫穿了當代多學科的思維方法,他總結的十大原理就明顯采用了行為學的思維方式。曼昆的博學多才被人稱為“神童”,用他的話來說,他從小的時候開始,就對各種學科的知識興趣盎然,所以,在後來的研究中,他才能自如地運用哲學、生物學、人類學及物理學等學科知識來描述經濟現狀。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著書之時早已跨出了經濟學教材的思考範疇,這一點用他的自述最恰當。作為21世紀的學生為什麼要從事經濟學的學習?他自問自答道:“原因一是有助你了解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原因二是使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使你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性。”這也是當代經濟學如此普及的根本原因。

曼昆是一位高產學者和一位學術與爭論的經常參與者。他的著作發表在許多學術雜誌上,例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誌》和《經濟學季刊》,以及更普及的報刊上,例如:《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財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使他名氣大振,連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對此書高度評價。其所編著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原理》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經濟學初級教材。

【知識鏈接】曼昆的菜單成本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這一理論已成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曼昆提出這一理論的論文《小菜單成本與大經濟周期:一個壟斷的宏觀經濟模型》已成為經典。曼昆在1998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也已家喻戶曉。但真正使他成名的還是《宏觀經濟學》一書,這本書第一版出版於1992年,受到各界好評,包括素以尖刻聞名的克魯格曼也高度評價,《宏觀經濟學》是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中級教科書之一。

保羅·克魯格曼——“一直追求的是真理和美女”

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係教授。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53年,克魯格曼出生於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約翰·F·肯尼迪高中畢業後,他來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大學時代的克魯格曼似乎更偏好曆史,經濟學的專業課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曆史課。大學二年級的時候,

著名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魯格曼的一篇關於汽油的價格和消費的文章後,為他對經濟問題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立即邀請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學畢業後,在諾德豪斯的推薦下,克魯格曼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的情緒比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論文以後,他奔赴耶魯大學任教去了。

克魯格曼在耶魯大學也不得誌,由於性格太強,他得罪了不少人,連研究生獎學金也丟掉了。1978年,他去探訪著名經濟學家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勵使他找回了自信,他發現自己找到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