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1947)、《經濟學》(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
薩繆爾森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論觀點體現了西方經濟學整整一代的正統的理論觀點,並且成了西方國家政府製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以“新古典綜合”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政策遭到破壞,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挑戰,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界曠日持久的大論戰。雖然,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理論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但是,西方國家經濟作為一種“混合經濟”,仍然離不開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薩繆爾森也從其他學派的經濟理論中吸收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對自己的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適合於變化了的經濟情況。從這點看來,薩繆爾森不失經濟學大家的風範。
薩繆爾森這個名字,很多人是首先通過《經濟學》這本教材得以認識的。薩繆爾森在西方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人們進入大學讀的就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開薩繆爾森,這時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繆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知識鏈接】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是說: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國際貿易中,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和薩繆爾森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說:隻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艾倫·格林斯潘——他一打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
格林斯潘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華爾街的人們總試圖從他的講話中捕捉到蛛絲馬跡,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就連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回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格林斯潘居然把這種語言方式應用到自己的感情生活上。在年過花甲後,格林斯潘一直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高級女記者安德拉·米切爾拍拖。然而,他那含混不清、晦澀難懂的語言,常常令這位長於揣度的女記者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