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圖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樣結構嚴謹,行文沒有斯密那樣流暢,詞句也不如斯密那樣華美,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以更為精練的理論架構,更加貼近現實的語言與例證,全麵論述了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機製。有學者說,他之所以在後來的著作中喜歡抽象的演繹推理,就跟他的猶太血統有關。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知識鏈接】李嘉圖與“中國的蒜”和“葡萄牙的酒”
這歸根於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主要是用來衡量兩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除非兩個人有相同的機會成本,否則一個人就會在一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而另一個人將在另一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與比較優勢相對應的是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指一個人或一個貿易方在某項事物處理或商品生產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李嘉圖首先借用“葡萄牙的葡萄酒換英國(一種紡織品)”來驗證,英國沒有固執於將生產成本相當昂貴的葡萄牙放在國內生產,而是出口生產費用相對低廉的紡織品與葡萄牙的葡萄酒進行交換,這樣,就可以增加國民的福利,這跟現在韓國將手機出口到中國,再與中國的大蒜進行交換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英國的比較優勢是紡織品,而葡萄牙的比較優勢是葡萄酒。雖然英國特別喜歡葡萄牙的葡萄酒,但它不需要自己生產,可以采取交換的方法,這樣雙方都因充分發揮相對比較優勢而獲益。其實,兩國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他將政治從經濟學中抹除
馬歇爾1842年出生於倫敦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雖然家境一般,但父母努力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青年的馬歇爾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數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盡管他對哲學饒有興趣,最後還是選擇經濟學為專業。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忘記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饑餓。畢業後,馬歇爾在劍橋大學任教9年,然後到了牛津大學,1885年他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直到1905年退休。
1865年,馬歇爾被聖約翰學院聘為研究員。期間,由於克利夫頓學院的專任教師查爾斯·凱因病不能上課,馬歇爾便得以臨時到該學院擔任數學老師。擔任學院的研究員使馬歇爾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馬歇爾,使他最終選擇當一名經濟學家。
在早期經濟學曆史上,“政治”、“經濟”如同一對親兄弟一般被我們掛在嘴邊,可是,有這麼一位經濟學家,他將政治從經濟學中抹除了。
發表於1890的著作《經濟學原理》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做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在《經濟學原理》中,作者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經濟學”。
它的作者就是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