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3)

佛地論雲。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共樂時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入聖行處。

猶須彌南麵。純舒金色之光。

須彌山南麵。純現金光。雜色之鳥投入山時。皆同金色。如萬法歸心。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如同夢起。外道授呪於天中。婦人求男於林裏。

西天有外道。供養梵天求呪。遂於夢中見天授呪然梵天實不下。但託天為增上力。皆是夢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復聞乎為求子息者。密隱林中。夢見有人共為交集。便得其子。此並是夢中意識所變。但是自心。實無外境。

無為無事。全當實相之門。唯寂唯深。頓悟法空之旨。

千經萬論。正談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識之源。此一心八識。微細難知。唯佛能了。且八識心王。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識。如起信論雲。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古德釋雲。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又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雲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如動水作波。波非外合。謂生滅之心。心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雲和合。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生與無生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斷邊。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靜心之體不應隨緣。即墮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覺與不覺。二法互熏。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覺。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熏本覺故。生諸染法。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百氏冥歸。萬古難移。據前塵之無體。唯自法之施為。若樂工之弄木偶。如戲場之出技兒。

起信疏雲。經頌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此雲我愛執藏。即是一切眾生第八根本識心。第八識心。即如來藏。以一切外道眾生。不能了達。執為藏識。佛言。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曰。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雲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受苦樂等。又雲。常與無明七識共俱。無有斷絕。意雲。如來藏以隨緣故。名阿賴耶識。故與無明共俱。說大海如阿賴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雲無斷絕者。無始時來。相續不斷故。如來藏者。即所熏之淨性。隨染緣成虗偽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識藏即所成賴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法。性即為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者。隨善受樂。性在其中。隨惡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滅者。循環諸趣。萬死萬生。如技兒等。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經頌雲。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如音樂。妄想觀技眾。所以草堂和尚偈雲。樂兒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雖改變。始終奴主了無殊。故知清淨如來藏一點真心。不增不減。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隨染淨之緣。遂成凡聖十法界。雖即隨緣。又不失自性。在凡不減。處聖不增。如水隨風作波之時。不失溼性。一切眾生真心亦復如是。隨相轉變。性常不動。故還源觀雲。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隨緣之時。法爾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