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2 / 3)

縱淺縱深。靡出一心之際。

華嚴經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乃至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燄。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潄。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皆雲反己為上。如孔子家語雲。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所謂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是知若反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心。取捨忘懷。美惡齊旨。是知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則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如古德雲。六道羣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華嚴經明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雲一心超勝。如經雲。一者。佛一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佛身。五。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還源觀引論雲。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唯識序雲。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矣。

任延任促。但當唯識之時。

如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等。時即是一心唯識之時。故雲。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法華玄贊疏雲。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聽二徒心識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古德言一時者有四。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為一時。今不定約剎那等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那。亦不定說。若約相續者。猶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時。亦不定說。若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說。若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那時。及相續時。與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者。以根有利鈍。長短不定。上界下界。時節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諧祕旨。能開正見。永滅羣疑。所以經雲。一切諸法。以實際為定量。又雲。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又夫不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崖雲。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聽慧敏法師說法。得自於心。蕩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論雲。若以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如是。故華嚴經頌雲。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