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封建曆史上第二個且是最後一個統一全中國的少數民族王朝,同時,清朝更是中國幾千年家天下王朝製度的終結者。清朝是一個大起大落的王朝,興盛時期繁華似錦,衰落時期萬國同欺。其興讓人歎,衰更讓人歎。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成為新一代女真族首領,自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地處中國東北的女真族由此發展壯大。公元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女真”,定族名為“滿洲”,滿族由此而來。1636年,皇太極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稱帝,正式建立清朝。公元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應明朝山海關大將吳三桂邀請入關“平賊”,大敗李自成,迎順治帝入關,清朝正式遷都北京,開始在華夏舞台上施展拳腳。
入關的滿清皇權出於征服的目的,在全國推行剃發易服的法令,逼迫漢人改穿滿服,男子一律剃發,有膽敢反抗的,格殺勿論。清軍推行的口號就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與滿人的衣著發式完全不一樣。漢人因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觀點的影響,自成年之後就不可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而滿族的發型則與漢人迥異,男子要把前顱頭發全剃光,隻留後腦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至於漢服和滿族旗裝也是風格迥異。一時間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混亂。
漢族人民本就對滅了漢王朝的少數民族政權心存怨恨,此刻關係到世代相承的衣冠發式的改變,更是憤怒難耐,進行了此起彼伏的反抗鬥爭。然而清朝統治者也是下定了決心,因為他們認為讓漢人穿滿族的服裝,剃滿族的發式是像自己臣服的表現,豈容漢人反抗?於是暴力鎮壓。一場剃發易服的拉鋸戰在清軍與漢人中展開。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強大的清軍戰勝分散鬧事的漢人百姓,漢族百姓幾乎都接受了剃發易服的現實,覺得還是活著最重要。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幹脆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不管怎樣,清朝政府最終取得了勝利,全國上下盡是辮子。經過此後幾百年的發展,漢人竟逐漸淡忘了本民族的發式和服飾,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和服裝。甚至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後,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害怕剪去鞭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清朝入關之後做得這一穩固統治地位的舉措確實很有成效。
祖孫三代共同的榮耀
統一了全國,降伏了漢人,清朝皇帝開始勵精圖治,轉移戰略目標,從統國變為治國。這一改變從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便開始了,此後,經雍正、乾隆,祖孫三代共同努力,終於締造了清朝史上唯一的盛景年代——康乾盛世。
康熙在軍事上頗有建樹,大大樹立了大清的國威。康熙先是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收複了由明將鄭成功孫子鄭克塽控製的台灣,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為了遏製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康熙於1675年派兵驅逐了盤踞在黑龍江流域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者,並在167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部邊界線,保護了中國北邊的穩定局勢。康熙還先後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使大清王朝得以安保。康熙十分注意恢複和發展生產。他鼓勵墾荒,規定按墾荒的程度給予不同官職,大大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都得到開墾。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下令日後也永不能再圈地,並將所圈土地退還給農民,大大限製了貴族的經濟擴張,保護了耕農的權益。通過這些措施,清朝局勢趨於穩定,經濟也大為發展,為後麵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康熙雖大力發展農業,卻因為征戰頗多,耗費糧財,更加上貪官盛行,使得國庫一直處於虧空狀態,直到雍正繼位,才改變了這一狀況。雍正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雍正一上台就致力於整頓吏治。雍正元年正月,雍正連續下了13道諭旨,告誡所有文臣武官不得貪汙,不能受賄,不許克扣,不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雍正還成立會考府,就是對財政進行審計,類似於現在的會計師事務所,隻要審計出問題,都要嚴肅處理。正是由於雍正的一係列改革,才使得財政正常流入國庫,為國家積累了資本,直接帶來了乾隆時期清朝的興盛。曆史上將這段盛世時期簡稱為“康乾盛世”而不是“康雍乾盛世”,也不知雍正若地下有知,會不會覺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