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五代—看朝朝短命,係多方奪權(3 / 3)

隻為北宋做嫁衣

後周是五代五國裏最輝煌的一國,為後來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也許是經曆了多年戰亂,君王和百姓都更渴望安定。郭威一登基就開始改革,力求改變民不聊生的現狀。他減輕刑罰,廢止重苛,分官田給佃戶,允州府不進貢。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郭威贏得民心,所有人都相信,好日子不遠了。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是為世宗。柴榮繼承養父遺誌,深化改革,此時,後周的經濟實力已經顯著上升,柴榮開始籌劃統一大計,這當然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柴榮整頓軍紀,練武強兵,為統一準備條件。顯德元年,柴榮親率大軍在高平(今屬山西)擊潰北漢、遼國聯軍,北漢軍遭重擊一蹶不振,遼軍亦倉皇逃竄不敢再犯。通過此戰,世宗初步穩定了北部局勢。次年,世宗又發兵擊敗後蜀,收複秦(今甘肅秦安北)、階(今甘肅武都東)、成(今甘肅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四州。此後,更他三次親征南唐。南唐主被迫獻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縣,與後周劃江為界。顯德六年,世宗又親自統軍北征,收複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間)、易(今河北易縣)三州和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縣)、淤口(在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三關,計十七縣。後周戰戰告捷,勝利在望,統一似乎就是眼前之事了,然而世事難料,素來勞累過度身體不好的柴榮在此關鍵時刻竟然患病,生命垂危,隻得班師回朝。

無情的死神於當年六月就奪去了柴榮的生命。後周失去了主心骨,統一大業無疾而終。繼位的周恭帝宗訓隻有七歲,如何能掌控國家局勢,主政的符太後也不似武則天般有執政天賦,這種局麵自是對後周極為不利。果然,顯德七年正月,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廢周恭帝,滅了後周,建立宋朝,開始了大宋統一中國的征程。

後周從郭威到柴榮,無不勵精圖治,興民強國,統一大業也曾近在咫尺,奈何最終卻是為他人作嫁衣,令人惋惜。這柴榮若是身體健康再多活幾年,中國的曆史恐怕就要改寫了,後周更是不可能隻列入五代時期一筆帶過。正應了毛主席的那句經典語訓:身體乃革命的本錢。

亂世中的奇跡

五代是繼唐朝滅亡之後出現的分裂時代,雖然他接唐朝而生,本應是唐朝之敵,但事實上,唐朝之事能如此詳盡地流傳到現在,卻不得不感謝五代。這是因為在五代時期,流傳下了第一部詳細介紹唐朝的史書《舊唐書》。

唐朝原本有史學家吳兢、韋述編撰前朝國史,曆朝實錄也比較完備。但後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戰爭,曆朝實錄多有損毀丟失,特別是武宗以後六十年的實錄竟未能流傳下來。若不采取急救措施,對中國曆史將是一個極大的缺憾。《舊唐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五代時,最先想到此事的是後梁末帝朱友貞,也算這殘暴家族的人總算做了一件好事。朱友貞非常重視收集唐史料的工作,他下詔在全國征集唐代的家傳,為《舊唐書》的編纂積累了資料。後唐明宗李嗣源也曾派專人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進一步為《舊唐書》的編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晉天福六年(941)至開運二年(945),劉昫、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二百二十卷,因後來宋朝時歐陽修等人編撰《新唐書》,五代《唐書》就改稱為了《舊唐書》。

《舊唐書》無可厚非地成為五代時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學著作。雖然《舊唐書》有不少缺點,如對原始材料大多照搬照抄,沒有加以修飾,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資料,受到後世史學家的重視。其史學價值不可低估。

五代時期本身極為混亂,外戚權臣相繼登台,政權更迭極其迅速,五個國家前後不過五十多年,平均下來每個國家也就十年左右。王族忙於戰爭急於篡權,百姓忙於逃難苦於生存,短短十多年是不可能創造穩定生活,發展經濟,振興文化的。如此亂世之下也不可能留下什麼經典傳奇,可五代偏偏就留下了這麼一部稀世珍寶《舊唐書》,實在是亂世之中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