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五代—看朝朝短命,係多方奪權(2 / 3)

當然這滅國之事也不能全怪篡位之人,若是皇帝本身足夠英明,國家足夠強大,別人又豈會有可乘之機。就像這後唐,若是從珂似漢武唐宗般立國安民,哪會有石敬瑭那種小角色耀武揚威之地。亡國,多方因素所為也。

成也契丹,敗也契丹

石敬瑭靠契丹人奪得政權,對契丹帝萬分感激,幾乎就把自己的晉國作為了契丹的屬國,國雖為石家所有,財富卻源源不斷的流向契丹。就這樣契丹帝嫌他進貢太少,不夠孝順,也經常辱罵他。石敬瑭當初所為簡直就是引狼入室,自己沒討到什麼實惠,隻是大大便宜了契丹人。石敬瑭的所作所為也遭到了國人唾棄,大臣反對,君王當得真是四處不討好,石敬瑭的心結也由此而起,整天愁眉苦臉,在位七年就鬱鬱而終。

石敬瑭死後,接任他的石重貴可不似養父般懦弱無能。當然他沒有直接得到契丹的幫助,對他們也沒什麼感念之情。總之,石重貴早就看不慣父王對契丹帝低三下四的作風,一登基就想著要怎麼擺脫跟契丹的依附關係。大臣景延廣建議可以借向契丹帝報告石敬瑭死訊之便表明態度。石重貴覺得此計不錯,也可順便一探契丹虛實,若他默認後晉的獨立,以後就還友好想處,若他不同意,則大不了拚個你死我活。於是,石重貴親自擬定將交給契丹帝的石敬瑭死訊報告書,署名時稱孫並不稱臣。現在人說起孫子多是貶義,難道這稱孫子比稱臣還要好?實也。想那石敬瑭本就認了契丹帝做父,重貴向他稱孫表示我們兩國隻有這種親戚關係,我對你尚有一份尊敬。但如果稱臣,則是表明我後晉隻是你契丹的一個屬國。意義大不相同。契丹帝當然也懂這層意思,一看來信即火氣上竄:好你個石重貴,剛一上台就敢跟我抬杠,不給你一點顏色看看,我愧當你爺爺。

下定決心的契丹帝毫不耽擱,當年就親自領兵南下,誓要滅了由他幫助才建立的後晉。晉軍也早受夠了多年受製契丹的窩囊氣,此刻都是一腔熱血,奮勇殺敵,於944年和945年兩敗契丹軍。契丹帝更是生氣了,鐵定心要滅掉後晉。這時狡猾的契丹帝又開始故計重施。他悄悄引誘晉軍主帥杜威,答應隻要杜威叛變,既可立杜威為中原皇帝。權欲熏心的杜威信以為真,坐了契丹軍的內應。有了內鬼接應,契丹帝就好做多了,公元947年,契丹軍攻入開封,擄走石重貴,滅了後晉。

這後晉興於契丹,亡於契丹,還害得中原慘遭契丹劫掠,石敬瑭這引狼入室之舉實在做得太不明智。當初他想篡權就應該自己招兵買馬推翻從珂,怎麼能相信外族之人了?人家要沒所圖豈肯幫忙?

坐收漁翁之利的遼國

契丹帝在滅了後晉之後,入主中原,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遼。這種草原民族在未進中原之時便已通過後晉搜刮民脂,入主後更是猖狂,極盡搜刮能事,他們所搶之地幾乎全淪為白地,片甲不留。百姓本來就很厭惡契丹人,不堪忍受,反抗契丹的戰爭此起彼伏,契丹帝見鎮不住局勢,無法立主中原便帶兵退回了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不過契丹人北退並不代表他們放棄了中原,此後他們一直與中原作對,到宋朝時更是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後話暫且不談。

契丹兵一走,從契丹兵伐晉開始就一直處於觀望態度的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立刻帶兵攻進開封,不費吹灰之力便殺了李從益。由於劉知遠此前已在太原稱帝,此刻稱帝的事就免了,單把國號改為漢,史稱後漢。

公元931年,劉知遠駕崩,次子隱帝承佑繼位。奈何隱帝立位之初,朝中大權便被強臣奪了去,不過這一次,強臣不隻一個,而是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四家爭權。史弘肇為侍衛軍指揮使,掌握禁軍,楊邠為樞密使,權勢最重,郭威則為鄴都留守,勢力稍遜。四位大臣矛盾重重,你爭我奪,整天想著如何滅掉對手,根本沒把皇帝放在眼裏。豈料,隱帝先動手了,於951年突然密殺楊邠、史弘肇、王章。接著又密令殺郭威。事情不慎泄露,被郭威提前得知,於是,郭威在隱帝動手前起兵攻入開封,搶先殺了隱帝。其實承佑之舉並沒有錯,隻可惜行事不善,竟不慎走漏消息,更重要的是時機還未成熟,他本該趁著四臣互成製衡之勢時努力壯大自己的力量,以求可以與他們任何一支相抗衡,才不會在漏了消息後敵不過郭威。

隱帝主動替郭威掃除了奪權路上的三個大障礙,郭威倒跟劉知遠一樣坐收了漁翁之利。公元951年,郭威殺承佑後即帝位,仍以開封為都,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後漢前後兩帝僅曆四年,建國靠收漁翁之利,亡國也因為他人奉漁翁之利,著實有些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