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能出現這麼多強勢的女人,也是唐朝興盛的側麵表現,隻有政治清平,國家昌盛,才會導致連女人都將注意力由家庭生活轉移到政治上來。
錯在一場忘年愛
唐朝命運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在李隆基統治期間,不過是在他執政的後期,在他改元天寶以後。這次,左右唐朝命運的又是一個女人。
經過前期的努力,唐朝一片繁華盛景,玄宗看到天下一片生平,便誌得意滿,從此成天地放縱享樂,不問國事。特別是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地沉溺酒色。他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在執政初期製定的那些措施全都被荒廢,使得朝政極度地敗壞。此時的李隆基眼裏隻有楊玉環而沒有天下了,標準的不愛天下更愛美人。
他任由李林甫禍國殃民。李林甫死後又以外戚楊國忠為相,宦官高力士的權勢也炙手可熱。史上總說這完全是起於楊玉環,其實玉環本沒錯,錯的是因為她和唐明皇之間的忘年愛。當然,這個愛情本身也沒有錯,錯的是發生在了國君身上,更錯的是這段愛情迷住了國君的雙眼,讓一國之君因為愛情忘記了他的正事,更害了整個王朝。如此一來,這段愛情便成了罪孽,玉環也成了千古罪人。
到了執政晚期,因李隆基好大喜功,邊境上的將領們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便向皇上邀戰功。遭殃的當然是國家。又由於當時兵製政策剛由府兵製改為募兵製,使得節度使牢牢的控製住了軍鎮上的士兵,中央沒有了軍權,那其他的權利就別說了。邊將專軍的局麵便出現了。安祿山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安祿山一人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有了軍隊便想著要奪天下了。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雖然打的是除掉楊國忠,為國除害的旗號,但是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他是盯上了這個天下,史稱“安史之亂”。這一亂就是八年啊。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衰敗,李隆基也棄城而逃,逃到了千裏之外的成都。中途在眾臣的死請下不得不殺死了心愛的貴妃。一段曠世的戀情就這麼結束了,陪葬的是整個王朝,是天下百姓的安定生活。
雖然叛亂最終被平定,但是唐朝的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製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日薄西山,風雨飄搖
經曆了這連番折騰的唐朝是每況愈下,加上宦官的掌權,整個唐朝大廈已是搖搖欲墜。甚至皇帝的任免,大內禁軍的兵權也落在了宦官的手裏。在外,節度使有獨立於中央的統治權力。皇帝完全變成了一個象征。
就像所有的死亡一樣,唐朝也有回光返照的現象。先是由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後,依靠著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了中央,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元和中興。後有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係鬥爭而繼位的武宗。仇士良鑒於朝廷派係林立,自己無法掌控,不得已給武宗權力去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采取了一些列的手段削減了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
然而回光返照掩蓋不了瀕死的事實,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如無源之洪水節節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了由黃巢率領的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這次農民起義的打擊,唐朝的統治已經變得名存實亡了。由於宦官所管理的禁軍損失過重,宰相便有了與宦官爭權的底氣。
當時朝廷各黨派林立,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取得了勝利,朱溫入宮殺盡了所有的宦官。天佑二年(905年),他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溫毒死唐昭宗,改立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他自封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建都開封。由此代表著唐朝已經徹底滅亡。
從唐朝的由勝轉衰直至滅亡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不管他有多強盛,隻要統治者稍有懈怠,國家就隨時會麵臨滅亡的危險。一個國家處於安定團結的局麵並不代表沒有危機,相反這時候才是危機四伏的時候,統治者應該更加的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