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長,文帝之後的皇帝都是些昏君,大民族主義更是強於北魏後期的皇帝。一方麵,他們瞧不起漢族人,歧視漢族人,濫殺漢族人,無論是平民還是官員。另一方麵,他們連前朝北魏貴族也不放過,大肆屠殺元姓人士(上文已提到過拓跋宏早將拓拔一姓改為元姓)。和二戰中實行滅絕種族政策的希特勒倒是有一拚。這樣一來,北齊皇帝算是公廁裏扔石頭——激起公憤了。這皇帝還真是愚蠢,他也不想想在漢室江上和北魏板塊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國民該有多少是漢族人和鮮卑族人?雖然他們沒有明著反抗,可心裏估計早已把高歡都罵了千百遍了。一旦北齊有難,他們是斷然不會出手相助,隻會拍手稱快的。
由於北齊皇帝的殘暴昏庸,國力大不如前,很快就被北周反超。報應也隨之而來,北周軍隊兵臨城下,北齊境內的漢族人和鮮卑人都袖手旁觀,不戰而逃。北齊皇帝可沒後悔,人家這時候心裏還在罵呢:“一幫軟骨頭,沒用的家夥,早該殺盡的。”真是諷刺。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消滅,前後僅僅27年,要說主要原因當然是民族政策沒做好。
由此可見,一個多民族國家要繁榮發展,民族和諧定是首要問題。不能否認中國曆史幾千年民族融合的曲折過程為民族的團結穩定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懦弱皇帝鬥不過野心權臣
同北齊建國一樣,西魏的宇文家族也篡權奪位,建立北周。
建國之初,北周的實力明顯弱於北齊,經常受北齊的欺負,通常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國家都會出一個明君來一轉乾坤,北周再一次印證了這個曆史規律。公元561年,北周轉運的關鍵性人物周武帝登基了。
在北齊,皇帝誅殺外族,造成人心不附,而周武帝可沒那麼傻。不但對外族一視同仁,對上下階層也積極緩和矛盾。周武帝勤政愛民,看見奴隸被奴隸主欺負感到非常難受,覺得同是他的子民,不該有這麼嚴格的區分,百姓過得不好就是他皇帝做得不好。抱著這種想法,周武帝赦免了許多奴隸,將他們的身份變為平民。這一舉措大大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人民擁戴周武帝,自然不會出現什麼起義之類危害國家安寧的事。
國家安定了,周武帝才能安心發展國內經濟。一方麵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另一方麵,周武帝本人卻生活簡樸,從不講究。曆史證明,這樣的皇帝是最被百姓喜愛的。在周武帝的統治下,北周的實力逐漸上升,終於反超過北齊。公元577年,周武帝滅掉宿敵北齊,終於成就一番大業,帶領北周進入了其史上最強盛的時代。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逝,傳位於周宣帝。奈何宣帝無能,軍事大權落到了外戚楊堅手中。曆史的夢魘又一此重現,懦弱皇帝自然鬥不過野心權臣,公元581年,楊堅廢宣帝繼任周靜帝,建立了對中國日後統一發展意義極為重大的隋朝。北朝至此滅亡。
還有一說認為北朝滅亡的時間應該是公元589年楊堅滅南陳,這種說法大抵隻是想將南北朝滅亡的時間統一起來,多少有些牽強。不管如何計算,北朝的幾個主要國家的的確確是在這一年成為了曆史。
雖然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發展都有所停滯,成就不大,隻出現少有幾個社會相對繁榮的曇花時期。但由於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傳統領地,不可避免的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反而促進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甚至是幾個民族本身的交融,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