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
當然《木蘭辭》更多的是傳達了一個時代的特色。北朝是由尚武的民族掌權,征服是他們的本性,戰爭從來都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北方不同民族之間有戰爭,為的是成為北方霸主,而北方與南方的戰爭也從沒有間斷,為的是統一南北,成為第一個統一全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戰爭需要戰士,於是,北方才會有“可汗大點兵”之舉,每戶人家必出一男丁出征打仗。這才是木蘭替父從軍的前提。此外,北朝百姓都明白戰爭的不可避免性,習武不再隻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開始耍刀弄槍,為求保家或保國。木蘭也許隻是民間抽象出的一個角色,但北朝的現實生活中絕對不缺少花木蘭的影子。這是一個時代的榮耀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孝文帝學漢用漢
北朝前後五個國家,其中統治時間最長,統治疆域最廣的是鮮卑族拓跋部於公元386年建立的魏國。北魏的建立結束了西晉滅亡後北方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麵,開啟了單個少數民族一統半壁江山的新局勢。
到了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時期,北魏達到了全盛時期。完全壓製住南齊,北方優勢明顯大於南方。拓跋宏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更是促進中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功臣。拓跋宏能壯大北魏關鍵在於他擺脫了少數民族剛愎自用的大民族主義,能很正確的看待漢族文化,承認漢文化的先進之處,借鑒漢族先進管理製度,促進了漢文化在本國的傳播與融合。
拓跋宏五歲登基,從小就認識到漢文化的先進,誓要將本族人由野蠻帶入文明。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鹹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通過魏孝文帝的一係列改革,漢族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政治製度都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發揮了其先進作用,北魏一時發展成為當時中國大地上呼風喚雨的大哥級人物。前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有魏孝文帝“學漢用漢”,兩個例子都說明隻有那些善於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國家才能變得強大。
隻可惜魏孝文帝死後,他的子孫平庸,鼠目寸光,廢除孝文帝的民族政策,恢複鮮卑族的特權,使孝文帝所做的努力付之東流。結果自然是北魏走向衰落。公元534年,孝武帝不滿權臣高歡的耀武揚威,一氣之下離城出走,得到長安宇文家族的護佑,在西邊建立政權。高歡也不示弱,另立元善為帝,在原來的勢力領域發展。自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
奪走民心的幽靈
元善既為高歡所立,這東魏自然是高氏掌握實權。父謀權子謀位的曆史情節再次上演。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齊。由於東魏的領土範圍一直大於西魏,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北齊在初期國力也遠遠大於同一時期在西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周。再加上齊文帝本身並不英明,北齊一時欣欣向榮,嚐夠魏氏內亂的百姓們也終於有了一段安穩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