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北朝—一個民族融合的舞台(1 / 3)

南北朝時期,漢族在南邊建立國家的同時,北方則是少數民族占據。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少數民族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形成與南方對峙的局麵,這些北方王朝就統稱為北朝。不同的民族統治下,國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北朝又有些什麼自己獨特的特點呢?

北朝石窟,譽滿天下

由於北朝統治者曆來都把佛教作為本國的國教,因而北朝的佛教發展非常發達。佛教的發展帶動了佛教雕塑的興盛繁榮,而佛像雕塑多在石壁上進行,於是這一時期,在北方廣袤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經典的石窟。如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南鞏縣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毫不誇張的說,石窟雕塑藝術的故鄉在北方。

但是北朝石窟藝術的發展並不是獨立的,也受到了南方漢文化的影響。這從北朝石窟前後三個階段佛像雕塑形態的不同就可略窺一二。起初,佛教石窟藝術剛剛伴隨佛教從新疆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內陸,這時的佛像雕刻作品就帶著濃鬱的西域人特點,高肉髻,隆鼻深目,大耳垂肩,上唇有胡須,典型就是舶來品。到了北朝中期,漢族文化強烈衝擊影響著少數民族,民族融合在北方進行得如火如荼,這時的佛像作品,表情恬靜含蓄,衣紋流暢規整,顯得優雅典麗、圓潤柔美,標準的南方所謂“秀骨清相”的典範。說明南方漢族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到了北朝末期,南北文化進一步融合,佛像雕刻亦結合了北方的狂野嚴肅和南方的溫婉優雅,這時的佛像雕塑呈現出神性與人性、威嚴與慈祥、壯大與婉柔、崇高與平和、高雅與世俗融合彙流的趨勢。可見,石窟藝術的故鄉是北方,但石窟藝術的精髓卻是南北文化的融合。

石窟藝術的發展反映了北朝佛教的繁榮發展,同時,通過石窟雕刻作品的內容也反映了北朝當時另一項蓬勃發展的文化事業——音樂。在石窟雕刻作品中,有很多吹奏樂器的樂奴形象。在雕刻作品底層吹彈樂器的是現實生活中為貴族表演的樂奴,在雕刻作品上方揮袖飛舞的是被神化了的為佛表演的樂奴。不管怎樣,都反映了當時北朝音樂的發展已經比較普遍,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否則也不會安排樂奴在佛的左右。

可見,北朝重石窟,南朝重畫卷,北朝重音樂,南朝重詩歌,兩朝的文化發展重點雖然不同,卻都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南北文化的融合,對日後中國的多民族統一更是意義重大。

民歌:唱出了誰的故事

雖然北朝不似南朝般詩人輩出,名詩滿天,但北朝詩文多融合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粗獷豪邁,和南方詩歌各成一派,尤其是一些被普遍傳唱的民歌,質樸簡約,描述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狀態,也值得後人細細品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北朝時期流傳北方的一首反映北地風光、遊牧生活的民歌。相傳當時東魏高歡曾攻打西魏玉璧,初戰即敗,不免士氣低落,高歡便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大家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歌中唱出了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極具一種原始的風味,而這種原始之中又透露出一種強悍與粗獷,這正是一貫持“溫柔敦厚”的大漢民族所不具有的自由生命力。這首歌也向世人昭告了——北方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天下。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的經典代表作。“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歌中描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詩歌源於生活,通過這首民歌,木蘭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更讓世人看到了北方少數民族彪悍尚武的一麵。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著閨房轉,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眾。讓許多須眉男子也為之汗顏。傳達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