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淒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梁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除了文學上的成就,“書聖”王羲之也生活在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中共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相傳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這幅作品,將其視為國寶,死後亦將其作為陪葬品,因而現世所傳均為臨摹本。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王羲之書法了得確是無可否非的。
經過了多年動蕩,中原文化再次發展,確是讓人倍感欣慰,如此看來,東晉雖隻得半壁江山,卻好過西晉。
臣強君弱,家國怎能不旁落
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逼晉恭帝以“禪讓”之名退位,自己稱帝,建國宋,史稱南朝宋,劉裕則為宋武帝。東晉至此滅亡,中國進入另一個分裂時期——南北朝。
從曹操父子廢漢自立,到司馬父子以晉取魏,再到劉裕廢晉建宋。曆史如電影般反複回放。深究起來,三朝的滅亡都是同一個原因:強臣奪位。也就是說都是因為皇帝孱弱無能,權力都集中在某一個大臣身上,最終篡得皇位。漢朝和魏國也隻是到後期才有權傾天下的重臣,而東晉卻是始終臣強君弱,皇帝就沒有掌過實權,能撐過一百年才被篡權,已屬不易。
幾乎每個東晉皇帝下麵都至少有一個權勢強大的大臣,皇帝始終受製於他們,根本沒有實權。東晉王室雖然存在,卻不是決策者。整個東晉史不變的是強臣握權的事實,不斷變化的隻是掌權的大臣和懦弱的皇帝。從東晉建國到滅亡的一百年間,就發生過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司馬道子之亂、桓玄之亂以及劉裕之亂等五次內亂。東晉王室命懸一線,之所以沒有在前麵幾位手上亡國,不是因為他們深得民心,而是因為新的強臣的打壓。
在恒玄專政時,就曾廢掉晉安帝司馬德宗,篡位作了皇帝,改國號為楚。但恒玄荒淫無道,不得人心。晉將劉裕就借民心之由起兵反抗,推翻了成立僅半年的恒玄政權,迎回在外流亡的晉安帝,成了複國功臣。晉安帝若是聰明,就應該削弱劉裕,以保晉室太平,但他沒有那勇氣,更沒有意識,還把一大堆官職頭銜全扣到了劉裕頭上,親手把大權送給劉裕。新的危機再一次產生。終於,公元417劉裕殺死晉安帝,立其弟德文,為晉恭帝,不過是篡權奪位必走的過場。果然,不出三年,劉裕就逼晉恭帝退位,還大言不慚的讓恭帝昭告天下“寡人傳位於劉,實屬自願,全為傳賢禪讓”。這一次,東晉是徹底完蛋了,再無複國之說。
由此可見,國家滅亡有可能不是因為君王無道昏庸,強臣的霸道也是亡國之因。東晉的滅亡雖然使後來的君王意識到中央集權的必要性,但是這個根深蒂固的問題卻依然難有改觀。之後600多年,改朝換代的頻率反而更快。直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個狀況才有了改變。後世總有人說趙匡胤忘恩負義,狼心狗肺,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是他聰明果斷的表現。正是他開的這個先河,使皇帝注重加強中央集權,才改變了中國之前各王朝總是被強臣控製的局麵,之後的宋、元、明、清也才能每代都曆時數百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