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晉人懷念舊都,總想著收複北方,發動一次又一次北伐。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而且應該大力支持的。偏偏那些在南邊立足腳跟,過上富足生活的世族們不想回去,對北伐戰爭不予支持。皇帝又怕北伐之人立下大功,勢力大增,危及王位,對北伐也是消極支持,甚至在關鍵時刻進行阻擾。祖逖、庾亮、庾翼兄弟都曾將北伐進行到關鍵時刻,因皇帝和世族反對,被撤回,使得北伐半途而廢,北伐英雄們也都鬱鬱而終。由此可見,東晉隻守得半壁江山,並不是沒有能奪回北方的英雄人物,而是朝廷內部權臣因為自己的私心進行幹預,使得收複大計無法成功。
直到383年北方氏族人建立的國家前秦在統一北方大部後出動舉國之師,意圖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滅掉東晉,統一中國。麵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全麵抗敵。這也是東晉自成立以來全國最團結的一次。這期間發生的淝水之戰更堪稱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383年8月前秦王苻堅親自率領90多萬大軍南下滅晉,晉國丞相謝安命侄子謝玄領8萬精兵相抗。11月,兩軍在淝水兩岸對峙。謝玄采用激將法派人勸苻堅讓秦軍後退一些,晉軍借此渡河,雙方方可決一死戰,早點結束這無聊的隔岸對峙。苻堅又犯了北方人耿直的毛病,心想就算你過來了,人數還是遠遠少於我軍,搞定你還是很容易的,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秦軍一下令撤退,隊形立馬就散了,那邊晉國眼見計謀得逞,馬上強渡淝河,突襲秦軍,秦軍大亂,又有人在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更是亂上加亂。士兵紛紛抱頭鼠竄,哪裏還顧得上迎敵,秦軍主將在亂勢摔下馬,被晉軍殺死,苻堅本人也受了箭傷,倉皇逃回洛陽。從此,很長一段時間北方都不敢再南犯東晉,東晉得以安心發展經濟,江南日豐,人民生活終於有所改善。東晉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回。
於東晉來說,淝水之戰是場巨大的勝利,然而對於中國而言,卻不能簡單評定。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他本人也在兩年後被殺害,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中國南北統一由此推遲了兩百年。
亂世中的文明
東晉雖然隻守著半壁江山,國內亦紛爭不斷,但相比西晉,政局要穩定得多,加之江南比北方富饒,人民生活大有改善,物質滿足,精神文明也有了發展。西晉時期,戰亂是主題,其他都沒有發展的空間,到了東晉,中原文化才又開始複蘇,留下了許多被後世稱道的文明遺產。
東晉時期不僅湧現出陶淵明、謝靈運等詩人,還有甘寶的《搜神記》以及陳壽的《三國誌》等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流傳下了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最負盛名的故事——《梁祝》。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於是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
途中,邂逅了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鬆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隻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隻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裏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