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王朝,內有各個王子爭權奪勢,紛爭不斷,始有八王之亂;外有多個邊患,戰亂不停,終釀五胡亂華。百姓生活可謂苦不堪言。晉朝以南遷建康為界,分為西晉和東晉。整個晉朝的曆史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西晉統一終短暫,東晉長久半壁山。
衰微三國,司馬天下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立國,建立晉朝,自稱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的運氣很好,有爺爺,父親,伯父為他在前麵開路,掃平障礙,最終白撿的一個大便宜。
司馬炎的祖父是曹魏後期魏國重臣司馬懿,三國中唯一能與諸葛亮相抗衡的智慧型人物。正是司馬懿抵禦了蜀漢的北伐,平定遼東,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受到魏明帝的重用,司馬一族自此飛黃騰達。但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後,司馬懿曾遭冷落,權勢被架空。直到公元249年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才重掌大權。失而複得的心情讓司馬懿更加珍視手中的權力,不願再被旁人奪去,於是開始專政,鞏固自己的勢力。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從小耳濡目染,對司馬家的權勢也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他們曾先後三次平定以反抗司馬家族為目的的叛亂,大大鞏固了司馬家的勢力。司馬昭此時已不再隻滿足於做一個魏國下臣,而是想學王莽篡權奪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就已將司馬昭的野心表露無遺。司馬昭也深知如果不做出一番功業,必定難以服眾,師出無名。於是,公元263年,司馬昭率軍伐蜀滅掉了蜀國。
眼看勝利就在眼前,司馬昭的身體卻不爭氣,準備還沒做好,人就先死了,他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就此登場。司馬炎比他父親還心急,一繼位逼魏帝曹奐讓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晉朝。但這時晉朝並沒有統一全國,三國中的吳國還在。好在這時候吳國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內政,早已喪失民心,為司馬炎滅吳提供了可能。公元280年,司馬炎派兵攻打吳國,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出城投降,拱手將勝利果實托給司馬炎。自此,孫吳滅亡,三國結束,西晉統一了天下。
八王亂,西晉殃
司馬家雖然奪得天下,卻是最不會治理天下的家族。司馬炎認為自己能夠奪得曹魏大權多半是因為曹氏不分封同姓宗室,導致人丁稀少,一旦危機爆發則孤立無援。於是,自作聰明的司馬炎就開始大封同姓諸侯王,一次就立了27個。掌權的人丁興旺,有野心有機會的人不可避免的也多了。司馬炎萬萬想不到,正是他的舉措為自己的後代埋下了禍根。
公元291年,晉國史上曆時最長,卷入王子人數最多的皇權爭奪戰發生了。一場皇位爭奪戰竟然持續了十六年,卷入了八位宗室親王,這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算是非常罕見的。發生這樣的戰亂不僅由於司馬炎大興分封製,也是他傳位給白癡兒子惠帝,使皇後賈南風有機可乘所直接導致,可以說,發生八王之亂,司馬炎難辭其咎。八王之亂始於賈皇後與楚王瑋合謀,殺死攝政的惠帝外公楊駿,終於306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懷帝司馬熾繼位。這期間,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位宗室親王你殺我,我滅你,使這場王室內亂大戲足足上演了十六年。剛剛誕生不久的晉王朝還未興盛就遭遇如此大禍,實在悲哀,這也是晉朝此後一直不興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