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趨利避害篇(1)(1 / 3)

韓侂胄謀排異己

南宋中期,宋光宗得病不能理政。宰相趙汝愚與知閣門事韓侂侂胄串通,擁立寧宗即位。韓倪胄自認為有大功於國家,整天盼著朝廷推恩行賞,不料趙汝愚對他說:“你是外戚,我是宗臣,有什麼功勞可言,還是賞下麵人吧!”於是給戍衛皇宮的殿帥郭呆升了爵位。韓侂胄心懷怨恨,但又無可奈何。

這時,另一個知閣門事劉弼給他出主意;說,“你既然與垂簾問政的憲聖太後有親戚關係,何不乘此之便,把負責彈劾糾察大臣的台諫官都換成自己的人,趕走趙汝愚。”韓侂胄領悟了劉弼的意思。沒有過多少日子,便從宮中取回禦批聖旨,任命劉德秀、劉三傑為監察禦史,楊大法為殿中侍禦史,於是朝廷言路都被韓倔胄控製。

韓侂胄讓這些台諫官專找朝廷大臣的毛病。借口趙汝愚是宗姓,當宰相不利於國家,很順利地把他趕下了台。對支持趙汝愚的,或是不滿韓#胄的也一一彈劾。當時享有盛譽的官員朱熹、彭龜年、黃度等人均被逐出朝廷。在兩三年間,因得罪韓侂胄而罷官的竟有數十人之多。

韓侂胄把反對自己的人趕出朝廷還不罷休,害怕他們相互串連或授徒講學,詆毀自己。又任命何澹、胡紘為言官,這兩個人都很有學問,可惜他們的學問全用在羅織罪名上了。依靠他們,韓侂胄大興“文字獄”,胡紘編造了趙汝愚有“十不遜”,朱熹有“十大罪”,不久即呈給皇帝一份有59人的“偽學逆黨”名單。朝廷宣布永不任用逆黨分子。

韓侂胄把持朝政時間不長,卻能把反對自己的人一網打盡,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引進奸臣惡棍做監察官員,借刀殺人。

徐達智勝“雙刀趙”

至正十七年冬十月,常遇春,廖永安率水師攻克池州,擒殺徐壽輝部將洪元帥後,即派人去朱元璋處報捷。朱元璋傳諭常、廖二將,天完諸將沒什麼可怕的,惟有他的部下陳友諒足智多謀,不可不防。朱元璋果然言中了,一日,陳友諒派勇將趙普勝猛攻池州,守將頑強抵抗,戰死疆場,池州又落入陳友諒的手中。

朱元璋聞池州被陷,驚歎不已,遂派徐達統軍複奪池州城。徐達率趙德勝、俞通海剛到池州城外,池州守將趙普勝便手持雙刀殺氣騰騰地向徐達營寨殺來。俞通海望見來將是趙普勝,便大碣一聲:“你是我的舊部,我待你不薄,為什麼叛歸陳友諒?”趙普勝亦大聲說道;“人各有誌,不能強勉,你不要管我。”一句話氣得俞通海七竅生煙,挺長矛來取趙普勝性命。趙普勝也不答話,揮刀以死相爭,矛去刀迎,刀來矛抵,格格作響。趙普勝愈戰愈勇,俞通海漸漸不支,趙德勝見俞通海漸漸的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便拍馬躍陣來助俞通海。雙戰趙普勝仍戰了個平手,徐達帥旗一揮,眾將士呐喊衝殺才將趙普勝擊退。

徐達回營對俞通海說:“趙普勝那小子,驍勇無比,刀法嫻熟,怪不得都叫他雙刀趙。明日再戰,隻能智取,不宜強攻。”徐達派探馬查看趙營情況,用聲前掩後的謀略布兵,派趙德勝正麵進攻,派俞通海率水師,襲他後營。計議已定,趙德勝率兵殺至陣前,趙普勝即開營殺出。兩將酣鬥了數十回合,不分勝負,忽然趙德勝虛晃一槍,拍馬落荒而逃,趙普勝不知是計,揮軍追殺不舍,追了四五裏,遙見對麵一隊軍馬設陣相迎,原來是徐達揮軍接住再戰趙普勝。趙普勝抖擻精神殺得性起,忽聽後麵炮聲連天,恐江營失守,遂撥馬回營。馳到營前已經晚了,營中盡懸“俞”字旗號。原來,俞通海用徐達計,聲東擊西待趙普勝遠追時,炮轟江營,驅逐趙普勝的營兵,奪艦占營。趙普勝至此方知中計,懊悔不迭,欲拚命奪營,怎奈徐達、趙德勝從後麵趕來,俞通海複從江營殺出,前後夾擊,腹背受敵,料不能敵,隻好向西逃走了。

徐達在收複池州的戰鬥中,采用“聲前掩後”的謀略,將恃勇硬鬥的趙普勝擊敗,充分顯示出了比對方計高一籌的軍事指揮才能。

胡惟庸讒言害劉基

輔佐朱元璋開國的武臣要推徐達、常遇春。文臣首推李善長、劉基。而朱元璋常把劉基比作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稱呼劉基隻用先生而不呼其名,可見劉基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是明朝開國不可多得的重要謀臣。

劉基年近50才投奔朱元璋麾下,他的才能逐漸受到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懂得“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深刻內涵,大小事也願意找劉基商量。而劉基在“士為知己者死”思想的指導下,竭盡全力匡扶朱元璋打天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用兵如神、料事如炬的人物,晚年居然也難逃奸臣佳人的陷害,抱恨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