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假癡不癲篇(3)(1 / 2)

知州審理的第一個案件是,一個人控告另一個人借債六十幹錢,已過三年,本息未還。則一個人則完全供認不諱,愁眉苦臉地說:“借債償還,理所當然,並非小人有意賴賬,實因家中貧窮無力償還,還請大人開恩”。知州聽後喃喃自語道:“一個急欲索回所借本息,另一人欲償而無力,這可如何是好”。突然,知州轉憂為喜說:“既有大善人在此,此事無足慮矣”,轉身對富室子弟說:“這兩個人現今都有難處,你這大善人對他們難道就沒有一點哀憐之情嗎?你發發善心,代人償付了這六十幹錢如何?”富室子弟忍痛應允,隨即起身告退。知州說:“且慢,待本官審理完其它案件後再走不遲”。知州審理的第二個案件是父親控告兒子忤逆不孝,聽說父親要告官畏罪潛逃。知州又轉身對富室子弟說:“這位老人之子不孝,本應予以懲教,但現在已逃往他處,難於找尋。今天若不能懲處不孝之子,老人心中氣憤難消,必將鬱鬱而病。你既然喜歡行善,現由你代其子受笞罰如何?”富室子弟連忙叩頭,哭喪著臉說:“這笞罰之事,怎可由小人代替呢?”知州說:“有何不可,這也是行善之舉啊。”不由分說,命差役將其扯翻在馳,痛打了三十大板。事畢,知州笑漕對富室子弟說:“本官這裏各種命盔案件多如山積,你若還想行善事,今日要你一一為本官了結各案。”富室子弟此時如夢初醒,叩頭如搗蒜一般,連連懇求知州開恩,表示今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易州知州,佯裝糊塗,滑稽斷案,並不足取,但其以毒攻毒,寓懲處於諧謔之中的作法,對於某些惡人來說,仍不失為聰明的警戒之舉。

孫臏裝瘋脫身

戰國初期,齊人孫賓和魏人龐涓拜鬼穀子為師,在一起學習兵法。龐涓自認為學得差不多丁,就要求下山求取功名。臨走之時,向孫賓表示,一旦得到重用,就請孫賓共享榮華。孫賓留在老師身邊繼續學習,鬼穀子見他為人質樸,學習刻苦,就把私藏的《孫子兵法》全部傳授給他。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賓下山的諾言。後來魏惠王聽說龐涓的同學孫賓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隻得照辦。

孫賓接到龐涓的信後,高興地拜別師父來到魏國。龐涓發現孫賓兵法比他知道得多,一股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於是就設計陷害孫賓,在魏王麵前誹滂孫賓。魏王聽信了龐涓的讒言,要處死孫賓。龐淚為了騙出孫賓所學的兵法,裝著以同學的麵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臏刑,把孫賓的膝蓋骨挖去,變成一個殘廢人。從此,孫賓也就改名孫臏了。

龐涓把孫臏關押在一個秘密的地方,向孫臏大獻殷勤,小心翼翼地侍奉他。孫臏不知道這一切都是龐涓的奸計,還把他當成知己同學,龐涓就乘機向孫臏索取《孫子兵法》。孫臏為了報答龐涓求情饒他不死的恩情,答應背誦下來寫在木簡上。

孫臏每天都忍痛拚命抄寫。這件事引起龐涓派來侍奉他的童仆的同情,便將真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麵目,他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撕毀了,並很快想出了一條脫身的計謀。他開始裝瘋。一會兒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說話顛三倒四。龐涓懷疑他裝瘋賣傻,叫人把他扔進順所的糞坑中,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孫臏就抓廁所裏的糞便吃。龐涓又讓人獻上酒肉,孫臏就把這些食物打翻在地,並罵不絕口,說:“你們想毒死我呀!”龐涓相信孫臏是真瘋了。

後來,齊威王派辯士淳於髡到魏國去聘問魏惠王,設法找到孫臏,把他用車秘密地運回齊國。

劉睦故做糊塗人

劉睦是東漢明帝劉莊的堂侄,封北海敬王。他從小好學上進、讀了許多書,喜歡結交有學問、有道德的名儒宿學,與那些隻知道吃喝玩樂的公於哥兒誌趣不同。

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員去洛陽朝賀。臨行前,他問這位官員說:“皇帝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怎樣回答?”這位官員回答說:“您忠孝慈仁,禮賢下士,深得百姓愛戴。臣雖然不才,怎敢不把這些如實稟告。”

劉睦聽後,連連搖頭說:“你如果這樣稟告,就把我給害了!”這位官員不解地問:“您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睦說:“你所說的是我以前的情況。我現在的心境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你見,了皇帝後,就說我自從承襲王爵以來,意誌衰退,行動懶散,每天除了在王宮與嬪妃飲酒作樂,就是外出打獵遊玩;對正業毫不在意。”

在當時,宗室中凡是有些誌向,或者廣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劉睦教人說的那番話,實在是一條明哲保身的妙計。

高柔智破謀殺案

魏護軍營士兵竇禮出營後沒有回來,營裏認為竇禮逃跑了,便發布文書追捕,竇禮的妻子兒女被收為官奴。竇禮的妻子上州府投訴,自稱冤枉,說竇禮肯定不會逃亡,但卻沒人能為她證明。州府無法判案,隻好上交廷尉高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