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趨利避害篇(1)(2 / 3)

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稱帝後,因劉基料事如神,能明辨是非,而且公正廉明,剛毅有節,慷慨直言,而任命他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但正因為劉基具有這些優良的品質,得罪了許多奸詐小人,從而種下了禍根。

明朝位居“勳臣第一”的韓國公李善長對劉基的嚴格執法、不徇私情就頗有成見。一次,李善長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仰仗李善長的勢力,以手中權力擅自增加賦稅,並從中貪汙,被劉基查處,當按律問斬。李善長聞訊,親赴劉宅疏通關係,以求寬大。劉基並沒有給李善長麵子,而把李彬犯罪的事實寫成書麵材料上報朱元璋批閱。結果,李彬被斬,李善長對劉基氣大了,經常找借口在朱元璋麵前誹謗劉基,以至二人積怨越來越深。

朱元璋愈是對劉基言聽計從,愈是給他招來更多的嫉妒和仇恨。又一次,朱元璋因為厭煩李善長的專橫跋扈,看不慣李善長的驕態,準備撤掉他的官職,讓劉基出任丞相之職。劉基深感李善長權柄之重、餘黨之眾,自己很難站住腳,故屢借自己脾氣急躁,性格偏激,處理政務沒有耐心,缺乏做丞相的素質和胸襟,托辭不受。同時朱元璋說:“李善長是開國元勳,能調和文臣武將的關係。”又指出李善長妒人驕橫,不宜繼續為相,但不可馬上就換。朱元璋問;“你認為誰可繼任丞相,楊憲怎麼樣?”劉基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華,但器量狹小。”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劉基答道:“汪廣洋的器量比楊憲還小。”朱元璋又問:“那胡惟庸呢?”劉基又答道:“胡惟庸沒有能力,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必賁轅破犁,為禍不淺阿!”劉基建議朱元璋廣求天下之才。

洪武四年,劉基已告老還鄉,李善長罷相,朱元璋用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胡惟庸處世圓滑,狡黠且善於阿諛奉承。因此,漸漸受到朱元璋寵信。汪廣洋去職後,胡惟庸出任右丞相。劉基悲戚戚地道:“胡惟庸得誌,必是百姓的一害,如果我說的話不能應驗,那真是百姓的福氣啊!”胡惟庸聽到劉基的話後,懷恨在心,伺機報複。適逢談洋一帶,常有鹽梟出沒,劉基上奏朝廷,在該地設巡檢司,鹽梟不服管教,反聚眾作亂。劉基的兒子據實上報朝廷,沒經過中書省。胡惟庸嫌此事沒經他手,憤恨不平,於是唆使刑部尚書吳雲上疏誣告劉基,說談洋這塊地有“王氣”,劉基欲占此地修墳墓。朱元璋因屢聽好人佞臣對劉基的誹謗、誣蔑,難免也將信將疑。便革掉了劉基的養老俸祿,以做結案。劉基從此憂憤成疾,胡惟庸便假惺惺地延醫送藥。劉基服了胡惟庸送的藥後病情反而加重,粒米不進,沒多久,就滿懷對明朝前途的憂慮離開了人間。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擅權枉法,圖謀不軌,被朱元璋謀殺。劉基被毒死之事,終有人告發,大白於天下,朱元璋甚是惋惜,但後悔不及。

劉基是明朝開國功臣,因為人剛直,受到奸佞小人的嫉恨。胡惟庸任右丞相時,對劉基秉公處事,懷恨在心,遂尋找機會,進讒言,用“暗箭”中傷劉基,終於使其慘遭毒手,被害身亡。

劉瑾誣言惑武宗

明武宗即位後,內官劉瑾與馬永成、穀大用、魏彬等8人苟合,稱為八黨。其中,劉瑾尤為狡詐,嚐羨慕宦官王振為人。為討武宗歡心,他日進鷹犬、歌舞、角骶之戲,導帝遊戲。武宗終日遊宴戲耍玩得不亦樂乎,遂擢升劉瑾為內宮太監,總督團營。

禦史趙佑、給事中陶諧看不慣劉瑾等造作巧偽,皆上疏彈劾,武宗不聽。大學士劉建、謝遷、李東陽、尚書張升等交章論諫,武宗仍不聽。五官監候楊源以星變告武宗:劉瑾在,必危害忠臣,危害社稷,武宗這才稍有動心。這時,恰巧劉建、謝遷複聯名上疏請誅劉瑾。武宗不得已,召太監陳寬、李榮、王嶽商議,隻將劉瑾等調赴南京。諸大臣聞之憤然,據理力爭,劉建對諸臣說:“事將成了,願大家同心協力,一定要除掉八虎。”尚書許進道:“過激恐有變化。”太監王嶽亦深恨八虎為非作歹,俱將劉建等良言報告武宗,使之堅定信心,劉建與韓文及諸臣約定明日上朝伏闕力爭。

武宗即將發布逮捕劉瑾詔諭的消息,被劉瑾的好友,吏部尚書焦芳泄露。幾個人聽此消息不啻晴天霹靂,嚇得麵如土色,伏案而哭。劉瑾略加思索,便帶七人趨武宗殿內,環跪座前,叩頭有聲。劉瑾痛哭流涕,聲音哽咽地道:“今天若不是萬歲施恩,我們恐怕已經喂狗了。”武宗道;“朕未降旨拿問,何出此言?”劉瑾道:“陷害奴輩的是王嶽。王嶽外結閣臣,內製皇上,恐奴輩識破,因此先發製人。況且狗馬鷹犬,能損幾萬,王嶽造謠生事,排除異己,其情可鑒。”武宗道:“王嶽如此刁滑,理應加罪。但閣臣多先帝遺臣,一時不便追究。”劉瑾繼續激火道:“奴輩死不足惜,恐怕閣臣要挾製萬歲了。”武宗不禁勃然發怒道:“朕為一國之主,豈能受人挾製?”劉瑾乘機鼓動道:“隻求宸衷速斷,免致掣肘。”憤怒已極的武宗朱筆一揮,命劉瑾入掌司禮監,其它餘黨皆擢升,並即刻飭錦衣衛速逮王嶽、範亨、徐智等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