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漢字這條“根”
根,一個深入大地懷抱,與蓬勃生命和綠色生態緊緊相聯的意象。
根者,本也。根深葉茂,追根溯源,尋根問祖,幾乎所有與“根”相關的探尋和叩問都可能將我們的思維由喧囂、絢麗引向沉默、單純。
我們選擇“根”作為描述當下母語教學至為宏觀、至為關鍵的一個“隱喻”。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強大語境下,我們究竟該確立怎樣的思想路標,如何彰顯民族化與本土化的文化底色?經曆過艱難探索而依然問題重重的中國語文教育是不是需要重提“尋根意識”?是不是要以這種“尋根”的方式來“尋求突圍”?
語文“尋根”的種種籲求,都是出於對當下母語教學出現異化的理論抗拒與實踐救贖。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根基”即“家園”。“尋根”就是迷途者對於精神家園的尋找。
“根”是什麼?我們盡可以把語文教育之“根”理解為“人”的語言能力發展,或理解為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或理解為語言文字本身。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在所有語文之“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又是什麼呢?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習焉不察的漢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堪稱語文教育的“根之根”。
如何認識漢字在母語教學中所處的根本地位
語文教師,幾乎沒有哪一天不接觸文字。這麼多方塊文字,隻是一個個由橫豎點撇捺構成的符號嗎?隻是借以展開閱讀的“工具”嗎?人在語言中生存,在文化中生存,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文字裏生存。如此眾多的文字活躍在我們的視野,跳躍在我們的筆下,它們可曾激起過我們的情緒意趣,激起過我們的文化懷想?對語文教師來說,“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難道隻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從文化意義上說,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特別能引發人生聯想與文化聯想的文字。有些文字是象形的。比方說,你看這個“月”字,很可能就會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想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詩意,想起蘇軾、李白……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我們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與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過程。從語文教學的意義上說,漢字教學是基礎,是根本。小學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於,會認和會寫1600~1800個漢字。語文教師是在“語言文字”中安身立命的“職業人”,若沒有對漢語言文字發自內心的愛,所謂的聽說讀寫很可能成了功利性、技巧性的訓練。重視漢字這個“根”,不隻是在識字、寫字這個時段,我們應當將這個“根”紮在所有的閱讀課堂、寫作課堂上,同時,還要讓“根”延伸到課外生活中去。因為,美麗的文字就像一尾尾美麗的“魚”,隻有在文本的海洋裏,它們才會顯出應有的生命活力。
漢字看起來如此平凡,甚至平凡得讓我們熟視無睹。然而,漢字裏所蘊含的神奇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漢字之於讀寫的功能恐怕遠遠不隻是“工具與符號”,其最大特點是它的“文化性”。“四四方方的中國字,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都有著極深的關聯。每個漢字的發展演變背後,都是一段豐富而生動的曆史,都沉澱著人文精神。從漢字的造字過程看,許多文字都是對生活、對世界的詩意描摹,都活躍著遠去的人事、風景與習俗,充盈著豐富而生動的文化信息。許多漢字裏甚至沉澱著古人深刻的美學觀與哲學觀。比方說,“陰”“陽”二字,它往往成為人們描述世間萬物衍生、運行、轉化的生命力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令人景仰的博大精深。漢字作為一種“形象”,還特別富有美感,中國書法的那種美學追求與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質的,這都是相當奇妙的文化現象。漢字還具有情感性。有時,即令隻是板書一個字,當學生的文學思維被教師喚醒之後,這個“字”很可能很快就喚起了學生豐富而細切的情感體驗。正是這種情感內涵的挖掘,使得靜態的文字變得豐富而靈動。
漢字教學不僅表現出審美的功能,同時還顯示出“育德”的功能。“字如其人”“書者,如其人,如其心,如其誌”,這些名言在某種意義上都透露出:漢字書寫能顯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與精神氣質。應當說,漢字書寫在提升學生審美趣味的同時,往往還能提升人的思維水平,啟發人的心智。如果深入了解漢字的源流,我們會發現更多的文化奧妙。比如,從漢字起源看,“西”字一般代表女性,所以“西廂記”的故事肯定是書寫那些發生於女子間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最大的教育成就之一便是義務教育的普及。紮實有效的漢字教學對於義務教育的普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民族整體識字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素質。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站在“中華民族複興”的高度來認識漢字之於整個教育的意義。
以文言為形態的傳統漢語,其根本特點正是“字本位”,即以書麵形態的漢字為本位,而不是以口頭語言為本位。這個特點使得我們的漢語在構詞方麵顯示出極大的靈活性。比如,當我們有了“車”這個字之後,與之相關的“火車”“汽車”“手推車”等全都可以由這個“根”生長出來。這一點是表音文字遠遠不及的。正是這種“字本位”特點,創造了學習漢語的極大便捷。我們有了3500個常用字即可展開讀寫。倘在英語學習中,一個隻有3500個單詞量的人,是難以讀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育要因應漢語特點,應當從重視字的教學開始。
漢字富有形象美。像“山”“水”“日”“月”這樣的字不是形象美,而是一種意境美、詩性美。倉頡造字恐怕隻是一個傳說,如此充滿創意的中國漢字不可能是一人所為。我覺得,中國漢字在創造過程中,實際上蘊含著先人們認知與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這是一種整體性的、天人合一式的思維方式,一種詩性思維方式。人總是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建構世界。因為漢字很美,書寫漢字的過程也與生命運動、與審美需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呼應關係。幾乎所有的美學規則都可以在漢字書寫中找到,諸如均衡、呼應、俯仰、動靜、輕重、緩急、節奏等都見諸漢字書寫的過程之中。
對語文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出色的語感能力,就是對語言文字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力。最基本的語感,應當是關於漢字的感覺。一個對漢字形態、漢字精神、漢字運用都很漠然的老師,他是不可能有靈敏語感的。
當下漢字教學所存在的問題與歸因
漢字教學,特別是人們談論得更多的識字與寫字教學的現狀如何,存在著哪些突出的問題?來自一線的困惑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