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當下小學語文教學在漢字教學這一塊表現出來的最大問題是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脫離生動的文本來教字、教詞,存在著“識字”與“閱讀”兩張皮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新教材編寫缺乏識字教學的統籌性。新教材對學生識字的要求,歸為兩類,一是會認,二是會寫。現在的問題是,“會認”與“會寫”的字,很多時候是重複出現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要求“會寫”的字,並未出現在課文之中。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教師孤立地教學生“識字”,而忽略了具體語境;在文本閱讀中,又淡忘了關鍵字詞的理解和品味。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今天的漢字教學到底處於一種怎樣的背景之下?一是整個社會對漢字與漢語的學習缺乏足夠的重視。據報道,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在全國11個省市同時開考,19個城市的考點中,隻有11個正常開考,其餘8個因報考人數未達30人而被迫取消。這則新聞,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社會對於漢語言文字的淡漠。另一方麵,在這個電子化時代,“漢字書寫遺忘症”正大麵積爆發。與之形成反襯的卻是海外日益升溫的“漢語熱”。在日本、韓國與新加坡,漢語與漢字正在成為必修課。

具體到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上,識字與寫字教學的真實狀況是怎樣的呢?語文教師當然知道識字量越大越有利於打開閱讀的大門。然而,從調查統計中我們發現,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與寫字教學任務實在是太過繁重!以人教版語文第三冊教材第11課為例,這一課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有12個,會認的字12個,其中課文下方某些注音的字還不包括在這24個字裏麵。這些字都是孩子們沒有學過的。想想看,要讓孩子在一天之內跟這麼多生字見麵,並且還得會認或會寫,小小孩子能掌握這麼多嗎?若家長的文化素質高一點,可能在家裏能給孩子以輔導,但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孩子怎麼辦?教材所安排的識字寫字教學如此之繁、如此之難,是否充分估計了低年級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孩子連最起碼的興趣都得不到保護,又如何談得上“根”?對那些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教材連拚音都不曾標出,學生又如何來預習?因此,把握漢字這個“根”並不僅僅隻是語文教師的問題,其前提是教材編寫者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當然,語文教師本身的問題還是相當突出的。現在的公開課上,似乎有一種風氣,就是想方設法要以“課件”來回避板書,想方設法來拋棄黑板這一片“肥沃的土地”。為什麼這樣?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現在語文教師的字寫得好的越來越少。

在識字與寫字教學實踐中,我們普遍強調的是記憶,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說到底,我們樹立漢字教學的理念還隻是為了解決思想上的問題,真正落實還在於行動。現在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之重,亦恐非外人可以理解。“閑暇出智慧”,小學語文教師成天忙於瑣事,他們對漢字教學的思考顯得力不從心,何來那麼多“智慧”?

加強漢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小學識字教學的任務相當重,困惑也不少,這是事實。但是,這些都不是沮喪的理由。我們總相信,“辦法要比困難多”。隻要轉變了觀念與意識,從自身開始,一步一步來,總會走到收獲的季節的。我們討論的叫“漢字教學”,而不是“識字教學或寫字教學”,這裏麵蘊含著很豐富的信息,或者說它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簡言之,就是我們關於“字”的教學急切地需要從技術的層麵進入文化的層麵。我以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加強漢字教學,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紮根課堂,創造學習環境,營造學習氛圍,以新的理念來引領自己的實踐。除此之外,“漢字教學”非常有必要融入班級建設的主題之下。比如通過班級主題宣傳欄“小荷展露尖尖角”這樣的設計,可讓學生感悟漢字的精、氣、神,從而獲得運用文字的獨特體驗。此外,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漢字教學是國學的重要構成,是通向“博”與“雅”的路徑。

文字沒有進入具體的語境之前,確實隻是一個孤立與靜止的符碼。隻有在文本之中,文字的力量才得以彰顯。因此,通過閱讀來識字,進而通過閱讀來“煉字”都是重要的教學策略。理解作者“煉字”的心理過程實際正是漢字教學的高層次追求。隻有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漢字的意涵與張力。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之“舞”與“馳”若不是在這樣的詩句中,它們的氣韻和魅力都是無從體現的。

加強與改進漢字教學,一是要呼籲教材編排的整體意識,做到文中有句,句中有詞,詞裏有字。二是必須牢固樹立在語境中、在運用中“教字”的觀念,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種思想要貫徹於整個語文教學之中。具體到閱讀教學之中,就是在突出關鍵字詞的教學。三是公開教學要在這方麵多加示範。

在文本閱讀中扣住關鍵字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感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之一。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抓住“漫卷詩書喜欲狂”中的“狂”字展開教學。為什麼“狂”?這就涉及詩歌所寫的特定曆史背景;怎樣“狂”?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還原“曆史場景”,並與《春望》來加以對比,理解整首詩的內涵與意境。孩子正是從這個“狂”字走入了詩人的心靈世界。

教漢字要回到語境之中,要彰顯漢字本身的生命與活力。要設置情境,讓學生樂於識字。比方說,教這個“鮮”字,我們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魚肉湯”與“羊肉湯”放到一起為什麼會是最“鮮”的?要開展活動,讓學生爭著識字。與識字相關的活動形式相當多,如猜謎語、開火車,等等。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準確識字。要教給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最好讓識字的過程變成孩子們探索與發現的過程,這樣的識字才會讓孩子有成就感。要拓展閱讀,形成識字的良性循環。以識字開啟閱讀,又以閱讀來強化識字。可向低年級孩子推薦的閱讀文本多為成語故事、童話、寓言與簡單的古詩。

識字與寫字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當富有彈性,考慮到城鄉與地區間的差異。新教材把“會認”與“會寫”兩種目標分開,“會寫”這一要求不能降低。現在孩子,識字似乎還不是太難,問題就出在“不會寫”之上。一是寫的速度相當慢,二是寫得不好。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寫字教學,把寫字課排進課表。在方法上,要重視“字理教學”,要把寫字作為語文評價與考核的內容之一。

漢字教學的關鍵在於形成對漢字的感覺,而不是簡單地識記字形、字音、字義。明乎此,當下的漢字教學應盡可能地做到“緩一些,深一些,廣一些”。緩一些,就是指量化指數別定得那麼高,教學進度別那麼急;深一些,就是在具體的文本語境或生活語境中揭示文字的奇特之處;廣一些,就是要讓識字、寫字與書法形成一個層次係列。現在小學的識字教學確實存在過強的目的性與功利性,有著太過繁重的量的指標需要達成,這樣很可能影響到漢字教學對於學生心靈、情感的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