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從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讀任何一篇作品,深受“文以載道”的思想製約,總是急不可待地要從作品裏讀出政治,讀出時代,讀出社會問題。這種解讀的思維方式最典型的描述即為:“文章通過什麼,揭露了什麼,批判了什麼,讚美了什麼。”很多時候,這種定勢使得學生對於意識形態話語有著相當的敏感。比如,不管在什麼時候提及台灣,孩子想到的不是日月潭,不是阿裏山的姑娘,而一定是“祖國統一大業”。這當然很正確。問題是,這種“條件反射”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孩子的多向思維?對於語文教師來說,很多時候也是被“套”而不自覺。

再如,托物寄意,無疑是中國文學的悠久傳統。我們姑且不對如《白楊》之類的課文之文學價值作出判斷,亦承認其在特定背景下所凸顯的思想價值。但是,若與《愛蓮說》這類經典文本相比照,我們會發現,這類作品中強烈的現實功利性多少消減了文本的含蓄、豐富與多元,那種簡單對應的思路與物我冥合的審美理想相距甚遠。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裏,類似於這種托物寄意或以物喻人、奉行著由“物”及“理”思路的文本相當普遍。

從教師的教學來看,語文課盛行著各種普適性的“分析框架”,如由情節、人物、環境所構成的“小說三要素”,如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構成的議論文三段論,如由“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構成的說明文三要義,等等。

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一方麵,教科書選文裏的種種思維模式很容易讓孩子們依樣畫葫蘆,甚至內化為一成不變的讀寫思維模式。另一方麵,教師習用的種種文本分析框架,往往會在無形中框定學生的思維與個性。

“套子”從何而來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構成語文素養的大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主要應由廣博的文化浸染來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主要應由課程、教師、學生所構成的和諧生態環境和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來維係。但是,我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核心指標——考試成績,先就成為一個大“套子”,在這個“套子”中,老師的創造性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信心和靈性,都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

現在我們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期中期末考什麼?試卷結構一般是語言基礎、文段閱讀和作文三大塊,前麵兩大塊基本上是考教材,而且是教材上的“基本(重點)篇目”,有些題目機械死板,有的則是彎彎繞、捉迷藏。作為語文能力基本構成部分的“聽”與“說”考不到,“書寫”基本不作評價,閱卷評價基本上隻能管對不對,不管好不好。有所謂“命題背靠背,閱卷流水線,答案教材(教參)見”的調侃。這種考試,出來的成績常常是哈哈鏡,很難真實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你的評價核心指標是成績,師生就都奔這個成績。你考什麼,教師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教材上基本篇目裏的文章被揉碎、嚼爛,喂給學生。學生隻管上課抄筆記,下課背筆記,哪管考後都忘記!至於什麼“綜合素養”,什麼“終身發展”,統統管不著了。這樣評價的結果必然是教和學都折進狹窄的“套子”中。

現在不少語文試題為了求得所謂的客觀與公正,執意要設置一些僵死的“套子”,讓學生往裏麵鑽。這種“套子”的危害非常嚴重而深遠,極而言之,它帶來了整個社會的思想僵化。表麵上,有了可操作性的“套子”,評價者輕而易舉得到了“結論”。問題是,學生的思維被壓抑了。要讓學生走出“套子”,意味著教育評價的根本思路要發生轉換,即由重結論走向重過程,由重定勢走向重原創。隻有思路轉變了,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原創力才有望提高。

我們還看到,知識至上,崇尚唯一與確定的思想就這樣悄然侵襲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語文教學長期追求的知識的嚴密性,內容的教育性,使得課堂教學基本表現為接受式的線形學習,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十分有限。長此以往,你還能奢望孩子們的思維多元嗎?

何以衝出“套子”

當我們帶著“莫讓孩子成為套中人”的主題策劃走進中小學一線教師中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思想共鳴和憂患意識令人感佩。誰都想做“詩意的天使”,誰也不想做“應試的魔鬼”。從老師們的討論中,我們記下的遠不隻是問題追問,而是一種對理想的追尋、對現實的超越和對教育的信仰。

首先,蒼白的教師永遠不可能培養出深刻的學生。

欲讓學生的思維不單一,教師自身的思維一定是多元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思維多元的教師一定具有很強的民主意識,他決無“思維霸權”與“話語霸權”,他一定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自由地發表意見與主張。思維多元的教師一定是富有批判意識的教師。他不唯書本,不唯分數,他的思維永遠是開放的、多向的,永遠呈放射狀輻射。為此,他特別注重尊重學情,尊重學生的課堂質疑。

知識背景的單一必然帶來思維的單一。隻有教師自身的閱讀走向了多元,他們的閱讀指導才不會流於單調,才可能呈現多元格局。多元閱讀必然帶來多元思維。因此,語文教師的第一要務是通過讀書以“養氣”,“養吾浩然之氣”,讓自己多一份豐富與厚重。當下的語文教師,能不能不被資料淹沒,不被教參擠壓,能不能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力與鑒賞力,能不能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這比什麼都重要。

其次,理想的課堂應當開窗放入大江來。

教師的引導不能死守定論,不能先入為主。以教《落花生》為例。課文說,做人要像落花生,而不要像枝頭的石榴與蘋果。這種價值觀固然有其道理,但也不能定於一尊。教學中,有學生認為,做石榴、做蘋果,不讓別人被埋沒,不但沒什麼不好,反而還很有必要。教師應當肯定學生的求異思維,不能以既有的結論去斫削孩子的思維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