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善用有才能的人為自己賺錢
商道精髓:
一位溫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人能夠不需要任何幫助而成功。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所有偉大的人物,都必須靠著他人的幫助,才有擴展和茁壯的可能。這位溫商的話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人的成功都是集合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來的,我們想成為富人,就必須善用有才能的人來為自己賺錢。
千萬富翁盧卡斯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會成為千萬富翁。盧卡斯先生在大學讀書時一直是C等生。他主修工程學,畢業後受雇於一家大型工程谘詢公司。
盧卡斯的上司很快就發現他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不久,他就被任命為公司一個主要部門的經理。後來,他放棄了這個行政職位,去開辦他自己的物質檢驗公司。
盧卡斯先生開辦的公司被一家“財富50強”公司所收購。在他的公司中,他雇用過幾百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有些是科學家或工程師,還有些是會計和管理人員。
在盧卡斯的心目中,學校的成績與經濟上的成功之間存在著某種反比關係。他以他的親身經曆對此做出了回答。
“我是一個中等生,去了工程學院。我之所以要去,是因為我母親要我這樣做。他們需要有一個人幹活來養家糊口,我想我確實不很適合,但我知道一個道理——要做就做最好,這一直是我的做人原則。我能付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大的努力。隻要我盡最大的努力,我就用不著擔心財富的增長;或者說,我並不感到有什麼可擔心的,我隻覺得自己在盡最大的努力,我就喜歡這樣。我要奮鬥,要努力工作。我最後幹上了管理,雇用了一些天才。他們幹不了管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調整到位。
“我想他們的智力……衡量智力的標準有點問題。天才們,他們對工作環境和該說什麼並沒有感覺,而我輕而易舉地就適應了。所以尤其在工程領域,我敢保證許多人(天才)難有作為,他們隻是在某個狹小的領域中非常強。
“為我工作的那些天才們,他們對越是少的東西知道得越多!許多智力天才一輩子就隻知道幹研究、搞學術……不懂管理和創業之類的事……他們通常是不懂實際的。”
對於“善用有才能的人為自己賺錢”這一原則的運用,世界首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是個中高手。
1981年底,“微軟”已經控製了PC機的操作係統,並決定進軍應用軟件這個領域。比爾·蓋茨決定把微軟公司變成不僅開發軟件,而且成為一個具有零售營銷能力的公司。他打算一邊從事產品生產,一邊從事產品銷售,全麵投入市場競爭。但是,市場營銷與軟件程序設計相比,比爾·蓋茨感到頭痛,因為在軟件設計方麵,微軟的人才都是高手,而在市場營銷方麵,則找不出一個很懂得行情的人來。沒有營銷方麵的人才,微軟要想進入市場,談何容易;沒有營銷人才,微軟這位“創收火山”也隻能是一座死火山。
比爾·蓋茨深知問題的症結,於是四處打聽,八方網羅。最後,從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來了一個大人物,公司的營銷副總裁羅蘭德·漢森。漢森對軟件方麵可以說是完全的“門外漢”,然而他對市場營銷卻有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比爾·蓋茨要漢森負責微軟公司的廣告、公關和產品服務以及產品的宣傳與推銷,任命他一上任就當營銷方麵副總裁,以達到讓其人盡其才的效果。
“品牌會產生光環效應,隻有讓人們對品牌產生聯想,產品才會更容易被接受。”“當你用這個品牌推出新產品時,依靠品牌的榮光,它會更容易站住腳,更容易受歡迎。”
漢森給這群隻懂軟件,不懂市場的“市盲”,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啟蒙教育。在漢森的提議之下,微軟公司決定,以後所有的微軟產品都要以“微軟”為商標。
從那以後,所有微軟公司不同類型的產品,都打出“微軟”品牌。不久以後,這一品牌,在美國、歐洲,乃至全球,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這樣一來,市場銷路才算是圓滿解決。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發,微軟公司的經營範圍日益增大,羅蘭德·漢森功不可沒。
現代公司都把搶奪人才擺在了關係成敗的重要程度上。傑克·韋爾奇說:“人才是經營公司的一等任務。在用人方麵,怎樣對待人才,是管理者領導能力和駕馭能力的高度體現。”中國古代就有許多關於用人之道的論述,其中,用人唯以賢為標準,是不變的用人之策。如果違背了這一點,不管什麼人都是個人私心在作怪;相反,才能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來。李嘉誠就是遵循後者的楷模,他能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身邊的人才,對他們委以重任。這樣做的好處是,李嘉誠贏得了打天下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