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怕貧困,勇於創業
商道精髓:
在溫商的眼中,貧困並不可怕,隻要你有一顆敢於吃苦,勇於創業的恒心,你就能掙到金錢,贏得財富,從而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溫商信奉這樣一個觀念:金錢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聲譽。一句話,金錢可以改變人生。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在著名的《雅典的泰門》中對金錢的魔力有著絕妙的論述:“金子!黃黃的,發光的、金貴的金子……這東西,隻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一句話,擁有了金錢,你就擁有了改變人生的籌碼。
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柳市鎮還隻是江南一個默默無聞、深受貧窮困擾的小鎮。這裏是“七山二水一分地”,農民靠土地吃飯,生活十分艱苦。一個男孩就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童年是在一間碎石壘牆、竹簾當門的茅屋中度過的。除種地外,父親靠修鞋以補貼家用。當男孩到了該讀書的年齡時,自己沒有文化但期盼兒子有出息的父母勒緊褲腰帶將他送進了學校。但是,對兒子的愛終於沒有抵擋住貧窮。在男孩初中畢業那年,父親在勞動中受了傷,拉扯弟妹、養家糊口的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家境貧困的男孩被迫輟學,接過父親的補鞋擔,開始了走街串巷的補鞋生涯。這年,男孩才13歲。
男孩喜歡讀書,然而他也懂得:家庭困難,他隻能小小年紀就挑起了補鞋的擔子。為了多掙點錢,他每天都挑三袋鞋子回來,回家加班,常常幹到深夜,甚至幹到天大亮。少年是一個辦事認真、紮實的人。他補鞋十分講究,總是力求把客人的鞋補得不留痕跡,讓它看上去和沒補過一樣。
當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日子時,現在的他這樣說道:“看到人家的小孩上學念書,看到別的富家小孩子有吃有喝很開心,我覺得應該多賺點錢,使整個家庭改善一下生活,當時想法就這麼簡單。”可見,在那時,“金錢可以改善生活,金錢可以改變人生”的理念已經紮根在了這個貧困少年的心中。
那種半饑半飽的日子,遭人歧視的感受的確是刻骨銘心。然而,艱辛和苦難並沒有把他壓垮,反而塑造了他堅強不屈的性格,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百折不撓的精神,更堅定了他的生活信心。
在他的修鞋生涯中,有一件事令他終生難忘。那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天,西北風卷起沙塵朝人們撲麵而來。少年像往常一樣在一張矮板凳上,替客人修鞋。在寒風的侵襲下,他那雙拿著針錐和細線的手十分僵硬。此時,他多想讓雙手暖和一下啊,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願讓客人多等一分鍾,這樣的天氣,多等一分鍾實在是受罪。但天氣實在太冷,鞋底又滑,突然,鋒利的錐子深深地紮進了手指,他想要拔出錐子,可拔不出來,因為錐子有個倒鉤。父親聽說後,趕來狠心幫兒子把錐子一下拉了出來。少年用一張破紙包住正在淌血的手指,仍咬著牙十分艱難地補完了鞋。
多年之後,已經成為億萬富翁的他回憶起這段“非常經曆”時說:“修鞋那陣子,我每天賺的錢都比同行多,我就憑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點,質量可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