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錢不是壞東西。懷著富足自己並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願望,懷著實現健康的人生價值的願望去賺錢,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溫商認為,從天性上來說,名和利都是人類的至愛,因為這些表麵的東西,可以實現個人價值和滿足個人欲望,不承認這一點是不行的。看著腰纏萬貫的富翁,在嗤之以鼻之餘,難道我們心裏不羨慕嗎?通過一番辛苦賺到了錢之後,我們表麵淡然地接過它來,難道心裏不激動嗎?
在溫商看來,金錢是一種手段而非命運的載體。
有一位演講者在一個公眾的場合演講,為了證明人在任何時候都要看得起自己,他拿起了50美元,高舉過頭頂。
“看,這是50美元,嶄新的50美元。有誰想要?”結果所有的人都舉起了手。
然後,他把這張紙幣在手裏揉了揉,紙幣變得皺巴巴的了,然後又問觀眾:“現在有人想要這50美元嗎?”所有的人舉起了手。
他把這張紙幣放在地下,用腳狠狠地踩了幾下,錢幣已經變得又髒又爛了。他拿起錢來,又問:“現在還有人想要嗎?”
結果還是所有的人都舉起了手。於是他說:“朋友們,錢在任何時候都是錢,它不會因為你揉了它,你把它踩爛,它的價值就會有任何變化,它依然可以在商店裏花出去。”
為什麼那張鈔票在那個演講者的手裏揉皺了,又被它踩髒弄破了,還是有人想要它呢?因為鈔票就是鈔票,鈔票是沒有高低貴賤的,它不會因為受到了什麼“待遇”就有所差別,它的價值還是和以前一樣,和其他等麵值的鈔票一樣。隻要它們的價值一樣,鈔票就都是平等的,這就是溫商的金錢觀。
溫商正是擁有這樣的觀念,所以他們總是不怕生意細微,即使連最小的生意也不會放過。在他們的經商曆史中,溫商喜歡把“金錢不問出處”這句話掛在嘴上,實際上是在教人們創造和積累財富必須處心積慮,必須巧捕商機,必須妙用手腕。
錢是貨幣,是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有多少的標誌,它本身不存在貴賤問題。溫商的賺錢觀念和我們的傳統觀念不一樣,他們絲毫不認為拉三輪、扛麻袋就低賤,而當老板、做經理就高貴,錢在誰的口袋都一樣是錢,不會因為到了另一個人的口袋就不是錢了。
因此溫商在賺錢的時候,不會覺得錢是低賤或高貴的,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目前所從事的職業不好而感到自愧不如,他們在從事所謂的低賤的職業的時候,心態也表現得十分平和。 其實,溫商的可貴之處也就在於:他們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金錢,以坦誠的態度愛慕金錢,不辭勞苦地公開追求金錢。這是一個長期生活在商業氛圍中的社會群落通過經驗教訓形成的傳統認識,因為承認金錢也就等於承認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溫州,若說起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敢於創富的人,大家都會提到人稱“潘爺”的潘明虎。他自幼學得了一手編蒸籠的手藝,建國後在溫州市街上開了一家蒸籠店。但不久由於搞“公私合營”,潘爺的創富之夢沒做成,卻由小老板降成了一名青年店員。但一顆創富的心是關不住的,為了補貼家用,利用業餘時間,潘明虎還是要編蒸籠、編竹篩。他編出的蒸籠和竹篩篾兒光滑,又細又密,經久耐用,人們都喜歡買。隻是由於時代的關係,他隻能偷偷進行。
1962年,25歲的潘明虎由於再不想這樣混日子,就不顧家人的反對,辭職下海做了一名個體經營者。剛一開始,潘明虎從福建買回一些當時十分時髦的腈綸衫、尼龍衫和尼龍褲,這些“稀罕物”一到溫州便一銷而空。當時他的生意做得不錯,可難在不是“名正言順”,總讓人覺得提心吊膽。1980年10月13日,43歲的潘明虎鼓足勇氣走進了成立不久的溫州市工商局,在全市第一份個體工商業戶開業登記表上,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潘明虎。從此他開始借改革的春風放手做生意了。
在繁榮發展的溫州小商品經濟浪潮中,潘明虎的經營方式、經營意識曆經磨礪,自然不再是編蒸籠或賣腈綸衫了,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讓潘明虎覺得力不從心,因而他也時時歎道:“放開讓你做,也難呀!”話雖這麼說,潘明虎的日子畢竟早已小有殷實,而今他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都已僑居法國,自己則和老伴在溫州過著自在悠閑的日子。但和眾多的溫州人一樣,年逾花甲的潘明虎並不因年齡的衰邁而休閑,仍然在商海打拚。
在溫商看來,能夠憑自己的勤勞、憑自己的智慧去賺錢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且,溫商堅信:金錢沒有貴賤,金錢沒有“髒潔”,金錢不是罪惡,相反,它會給人們帶來好運,帶來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