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麵子不值錢,掙錢才是硬道理(1 / 2)

第四章:麵子不值錢,掙錢才是硬道理

商道精髓:

在中國,麵子是個大問題,人們常說,人要臉,樹要皮。但是在溫商的觀念中,麵子不值錢,掙錢才是硬道理。

中國人向來是很好麵子的。“君子死,冠不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等等,關乎麵子的警句格言成百上千。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麵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隻要抓住這個,就像24年前的抓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林語堂也有過精辟的論述:“中國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重麵子。” 對此,德國漢學家馬特斯教授的論述最為透辟:“中國人的麵子,就是一種角色期待……中國人是作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為人本身而存在的……”能夠以某種方式滿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麵子。美國人史密斯寫的《中國人氣質》一書的第一章就叫《麵子》。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麵子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集合名詞,其中包含的意義,比我們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領悟的含義還要多,麵子問題正是打開中國人許多最重要特性這把暗鎖的鑰匙。” 

在中國麵子如此重要,以至於有人往往和自尊、尊嚴等聯係起來,這在無形中就束縛了人的一些正常的思維和行動。

由於麵子觀念在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使得中國人在就業時,走入了一些誤區,如怕髒怕累、盲目攀比、清高自負、好高騖遠,等等。

費孝通先生到寧夏西海固地區考察時,發現當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從溫州一帶過去的。他十分感慨:在那麼窮的地方,這錢還是讓溫州人賺走了。

溫商也有麵子思想,但相對而言,他們很早就突破“麵子”思想這一心理障礙。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那些肩挑擔子的溫商,穿行於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當地人聽不慣的嗓音吆喝著,補鍋、修鞋、彈棉花,很多人看不起他們,覺得修一雙鞋賺幾毛錢沒出息,甚至連農民都認為他們幹的是很下賤的活。但他們不以為然,默默無言地承受著世俗的眼光,踏踏實實地賺錢。等到譏笑他們的人醒悟過來時,溫商已經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現已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圖了。時至今日,他們不僅自身發了財,而且還打造出了像康奈、正泰、紅蜻蜓、報喜鳥等一大批巨艦企業,氣勢恢弘地駛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這是多大的麵子啊!

但是,富起來的溫商並沒丟掉吃苦的精神,吃苦已經成了溫商的習慣。談到吃苦的溫商,新華社記者朱幼棣有一段令人讀之動容的回憶:“很多年前,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雪山腳下的一個小縣,我遇到了可以算作半個老鄉的溫州鞋匠,他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是頗齊全的補鞋用具,一頭是鏡子、牙膏等小百貨。我試了試,沉甸甸的。他告訴我,開春以來他就是挑著這副擔子,踏著初融的積雪,一路追趕騎在馬背上不停遷徙的哈薩克部落。牧民們穿的馬靴是用牛皮縫製的,一沾地上的雪水,極易磨穿,因而這是掙錢的好時機。但兩條腿的人要追上四條腿的馬,行嗎?這位老鄉脫下鞋襪,瞧著滿腳的血泡黯然自語:我們是掙血汗錢、賣命錢。他已經快三年沒回家了,問我能不能回北京後幫他給家裏捎封信,我答應了。第二天我去看他,竟已人去床空,又追趕牧民部落去了。”

在中國,自古是重農輕商的。古代的四大行業,所謂“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商業是排在最後的。司馬遷作《史記》,將為商賈立傳的《貨殖列傳》排到全書的最後,在司馬遷的思想裏,商賈的地位,連從事看相、算卦的都不如。甚至到了新中國成立後,行業排位也是“工農兵學商”,“商”依舊排在最末。

所以,有的人開始創業時,因為恥於與“商人”聯係在一起,就掩飾地說自己做生意是為了創一番事業。但溫商實事求是,毫不掩飾自己的目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賺錢!威力打火機有限公司老板徐勇水麵對“你創業成功的動力是什麼”的提問時,他的回答是:“就是為了賺錢,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