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雛鵝的飼養管理
雛鵝的培育是養鵝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生產環節,一般將前28天以內的時間劃為育雛期。雛鵝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成活率,繼而影響育成鵝的生長發育和種鵝的繁殖性能。因此,此期間飼養管理的重點是培育出生長發育快、體質健壯、成活率高的雛鵝,為發揮出鵝的最大生產潛力,提高養鵝生產的經濟效益奠定基礎。
育雛設備的準備與鵝舍預溫
育雛前的準備工作包括育雛室、育雛設備的準備和檢修,房舍、用具等的清掃消毒,飼料、藥物、疫苗等的準備及鵝舍預溫等工作。
(1)育雛室、育雛設備的準備和檢修進雛前對育雛室進行全麵檢查,檢查育雛室的門窗、牆壁、地板等是否完好,對有破損的牆壁和地板要及時修補,堵好鼠洞,嚴防賊風。照明設備必須完好,燈泡個數和分布按3瓦/米的照度安排設置。準備好育雛用具,如竹筐、塑料布、竹圍、料槽(盤)、飲水器等,在育雛前應將其洗幹淨,曬幹備用。同時也應準備好育雛用的保溫設備,包括竹筐、保溫傘、紅外線燈泡、紙箱、飼料、墊料(稻草、鋸末或刨花)以及水槽等。
(2)育雛室、育雛設備的消毒育雛室的清洗消毒和環境淨化是養鵝場重要的衛生防疫措施。育雛之前,應先對育雛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並消毒。育雛室和育雛用具可用新潔爾滅噴霧消毒,牆壁、天花板可用10%~20%的生石灰噴灑消毒,地麵用10%的硫酸加苯酚溶液噴灑消毒,噴灑後應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然後打開,使空氣流通。育雛用具也可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或洗滌,然後清洗幹淨。育雛室出入處應設消毒池,進入育雛室人員隨時進行消毒,嚴防病菌帶入。
(3)鵝舍的預溫檢查育雛室的保溫條件,進雛鵝前1~2天,鵝舍的溫度應達到28~30℃。地麵或炕上育雛,應鋪上10厘米厚的墊料。
幾種常用的育雛方式
(1)地麵平養育雛鵝舍最好為水泥地麵,地麵鋪上3~5厘米厚的墊草,將雛鵝飼養在墊草上或者是在地勢高燥的地方飼養。這種飼養方式適合鵝的生活習性,增加雛鵝的運動量,減少雛鵝啄羽的發生。但這種飼養方式需要大量的墊料,並且容易引起舍內潮濕,因此,一定要保持舍內通風良好,應及時更換潮濕的墊料,3~5天後,應逐漸增加雛鵝在舍外的活動時間,以保持舍內墊草的幹燥。
(2)網上平養育雛將雛鵝飼養在離地50~60厘米高的鐵絲網或竹板網上(網眼1~1.25厘米)。此種飼養方式的優點是雛鵝的成活率較高,在同等熱源的情況下,網上溫度可比地麵溫度高6~8℃,而且溫度均勻,適宜於雛鵝生長,又可防止出現雛鵝打堆、踩傷、壓死等現象,同時減少了雛鵝與糞便接觸的機會,減少了球蟲等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成活率。網上飼養的密度可高於地麵飼養。
(3)地麵平養和網上平養結合將5~7日齡內的鵝采用網上平養,以後轉入地麵平養。這種方式,既能滿足幼齡雛鵝對溫度的要求,提高成活率,又可避免因長時間網上飼養引起雛鵝啄羽等不良現象。
(4)籠養初生雛鵝個體小,5~10日齡前可采用雞的育雛籠保溫育雛。籠養技術目前在養鵝生產中未廣泛使用,是今後值得探討的課題。
雛鵝的選擇與飼養管理
1.雛鵝的選擇與分群飼養
為了保證良好的飼養效果,必須對雛鵝進行嚴格的選擇。作為健雛則要求外貌特征符合品種特征,出殼時間正常、體質健壯的雛鵝,體重大小符合品種要求,群體整齊;臍部收縮良好,絨毛潔淨而富有光澤;臍部被絨毛覆蓋,腹部柔軟;抓在手中掙紮有力,感覺有彈性。弱雛則表現為體重過小;臍部突出,臍帶有血痕;腹部較大,卵黃吸收不良,腹部有硬塊;絨毛蓬鬆無光澤,兩眼無神,站立不穩,掙紮無力等。雛鵝的選擇時間最好在出殼後12~24小時為宜,這時雛鵝的絨毛已幹燥,能站立活動。
根據出雛時的強弱大小進行分群飼養,每群100隻左右;3周齡後可以並群飼養,每群300~400隻;飼養中還要注意根據鵝隻的生長發育和大小、強弱不斷整理鵝群,使每群鵝大小、強弱盡量一致,以便飼養管理。
在育雛過程中,發現食欲缺乏、行動遲緩、體質瘦弱的雛鵝,應及時挑出來,單獨飼喂,再加上精細的管理,便可提高育雛期的成活率。
2.雛鵝的運輸工作
雛鵝的運輸以在孵出後8~12小時到達目的地最好,最遲不得超過36小時。在冬季和早春時節,運輸途中應注意保溫,勤檢查雛鵝動態,防止雛鵝打堆受熱,絨毛發濕(俗稱“出汗冶)。夏季運輸過程中防止日曬雨淋,防止雛鵝受熱。運輸途中不能喂食,如果路途距離較長,設法讓雛鵝飲水,可在每千克水中加入多維1克,以免引起雛鵝脫水而影響成活率。裝運前,用具應先進行曝曬和消毒。
裝運時,嚴防擁擠,既要注意保溫,同時又要注意通風。雛鵝運到後,先讓其充分飲水後,再開食。
3.雛鵝的飼養管理技術
(1)日糧配合雛鵝的飼料包括精料、青料、礦物質、維生素、添加劑等。剛出殼的雛鵝消化能力較弱,可喂給優質蛋白質含量高、容易消化的飼料。采用全價配合日糧飼喂雛鵝,有條件的地方最好使用顆粒飼料(直徑為2.5毫米),實踐證明,顆粒飼料的適口性好,增重速度快,成活率高,飼喂效果好。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逐漸減少補飼精料,增加優質青飼料的使用量,並逐漸延長放牧時間。雛鵝對脂肪的利用率差,飼料不宜添加含脂肪多的動物性飼料。
自4日齡起,雛鵝的飼料中應添加砂礫,添加量1%左右為宜,10日齡前砂礫直徑1~1.5毫米,10日齡後2.5~3毫米合適。每周喂量4~5克,也可設砂槽,任其自由采食。放牧鵝可不喂砂礫。
(2)飲水又叫潮口,即出殼後的雛鵝第一次飲水。雛鵝出殼後12~24小時第一次飲水為宜。要確保飲水器不漏水,防止墊料和飼料黴變。飲水中可以添加葡萄糖、電解質和多種維生素類添加劑。
雛鵝出殼時,腹腔內未利用完的卵黃可提供雛鵝3~4天的營養,但卵黃的利用需要水分。如果喂水太遲,造成機體失水,出現幹爪鵝,將嚴重影響雛鵝的生長發育。雛鵝的飲水最好使用小型飲水器或使用水盤,但不宜過大,盤中水深不超過1厘米,以雛鵝絨毛不濕為原則。
(3)適時開食雛鵝第一次吃料,叫開食。開食時間以出殼後20~36小時為宜,一般可在第一次飲水後0.5~1.0小時喂食。適時開食可給雛鵝提供飼料營養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的需要,還能刺激食欲,促進胎糞排出,有利於提高雛鵝成活率。飼料應符合GD13078的要求。飼料中可以根據所飼養肉鵝品種推薦的飼養標準拌入多種維生素類添加劑。每次添料根據需要確定,盡量保持飼料新鮮,防止飼料發生黴變。隨時清除散落的飼料和喂料係統中的墊料。飼料存放在通風、幹燥的地方,不應飼喂超過保質期或發黴、變質和生蟲的飼料。
可將飼料撒在淺食盤或塑料布上讓其啄食。如用顆粒料開食,應將粒料磨破,以便雛鵝的采食。剛開始時,可將少量飼料撒在幼雛的身上,以引起其啄食的欲望。每隔2~3小時可人為驅趕雛鵝采食。由於雛鵝消化道容積小,喂料量應做到“少喂勤添冶。隨著雛鵝日齡的增長,可逐漸增加青綠飼料或青菜葉的喂量,可以單獨飼喂,但應切成細絲狀。
(4)飼喂次數和方法1周齡內,一般每天喂料6~9次,約每3小時喂料1次。第2周時,雛鵝的體力有所增強,一次采食量增大,可減少到每天喂料5~6次,其中夜裏喂2次。喂料時可以把精料和青料分開,先喂精料後喂青料,則可防止雛鵝專挑青料吃,少吃精料,從而滿足雛鵝的營養需要。隨著雛鵝放牧能力的加強,可適當減少飼喂次數。
(5)保溫與防濕在育雛期間,經常檢查育雛溫度的變化。如育雛溫度過低、雛鵝打堆時,應及時轟散,並盡快將溫度升到適宜的範圍;溫度過高時也應及時降溫。隨著雛鵝日齡的增長,應逐漸降低育雛溫度。在冬季、早春氣溫較低時,7~10日齡後逐漸降低育雛溫度,10~14日齡時達到完全脫溫;而在夏秋季節則到7日齡可完全脫溫,其具體的脫溫時間視天氣的變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