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鵝的飼養管理(2 / 3)

在保溫的同時應注意防潮濕。雛鵝飲水時往往弄濕飲水器或水槽周圍的墊料,加之糞便的蒸發,必然導致室內濕度和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的升高。因此,育雛期間應注意室內的通風換氣,保持舍內墊料的幹燥新鮮、空氣的流通以及地麵幹燥清潔。

(6)良好放牧雛鵝的適時放牧,有利於增強雛鵝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強健體質。冷天可於8~13日齡後開始放牧,其他季節育雛,可於4~5日齡起開始放牧,選擇晴朗無風的日子,喂料後放在育雛室附近平坦的嫩草地上活動,讓其自由采食青草。雛鵝由舍飼開始放牧,生活環境轉變大,為減少對鵝的應激,放牧應遵守循序漸進原則。開始放牧的時間要短,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逐漸延長室外活動時間,放牧時趕鵝要慢。放牧要與放水相結合,放牧地要有水源或靠近水源。將雛鵝趕到淺水處讓其自由下水、戲水,既可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使其長骨骼、肌肉、羽毛,增強體質,又利於使羽毛清潔,提高抗病力,切忌將雛鵝強迫趕入水中。

雛鵝的放牧應該“遲放早收冶。上午第一次放牧需待草上露水幹了以後開始,否則露水打濕雛鵝腹部和腿部羽毛,氣溫低的季節雛鵝會因受涼引起腹瀉或感冒等疾病。初期放牧每天2次,每次約半小時為宜,上、下午各放牧1次,以後逐漸延長放牧時間和距離。

20日齡後,可全天放牧,隻需夜晚補飼一次。

另外,要加強放牧管理。放牧前要仔細觀察鵝群,把病、弱鵝留下。放牧時要緩趕慢行,禁止大聲吆喝和緊迫猛趕,一定要避免鵝驚嚇和跑場。陰雨天和夏季中午烈日曝曬時要停止放牧。放牧時要觀察鵝群采食情況,大部分鵝吃飽(鵝食道膨大部鼓脹起來的部位達到喉頭下方時即表示鵝吃飽)後,讓其下水活動,活動一段時間後驅趕上岸休息,待大部分鵝開始因饑餓而躁動時,再繼續放牧,如此反複。雛鵝蹲地休息時,要定時驅趕鵝群,以免睡著時腹部受涼。收牧時要讓鵝群下水洗幹淨,並點清鵝數,再返回鵝舍。對沒有吃飽的鵝,要及時給予補飼。

(7)防禦敵害雛鵝體質較弱,防禦敵害的能力較差。鼠害是雛鵝最危險的敵害。因此對育雛室的牆角、門窗要仔細檢查。門窗和通風口應設置紗網,堵塞鼠洞。在農村還要防禦黃鼠狼、貓、狗、蛇等危害動物,在夜間應加倍警惕,並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8)防止應激雛鵝膽小易驚,育雛期間應避免各種應激刺激。

育雛室周圍環境要保持安靜,避免噪音刺激;控製鳥和鼠進入鵝舍,在飼養場院內和鵝舍經常投放誘餌滅鼠和滅蠅。鵝舍內誘餌注意嚴格控製,可在空舍時投放,使鵝群不能接觸。禁止陌生人參觀,飼養員嚴禁粗暴操作和大聲喧嘩。舍內光照強度不宜過大,燈泡功率不應超過40瓦,以鵝能看見吃料飲水為標準,否則易誘發鵝的啄癖。放牧過程中,要避免貓狗等獸類突然接近鵝群。夏季鵝舍應采取降溫措施,較少或避免高溫應激的危害。

第二節育成鵝的限製和恢複飼養

雛鵝養至4周齡時,即進入育成期。從4周齡開始至產蛋前截止的時期,稱為種鵝的育成期,這段時期的鵝稱為育成鵝。此期一般分為限製飼養階段和恢複飼養階段。

育成鵝限製飼養的方法

種鵝在育成期,飼養管理的重點是限製飼養。

1.限製飼養的目的

限製飼養階段一般從120日齡開始至開產前50~60天結束。後備種鵝經第二次換羽後,如供給足夠的飼料,經50~60天便可開始產蛋。但此時由於種鵝的生長發育尚不完全,個體間生長發育不整齊,開產時間參差不齊,導致飼養管理十分不方便。加上過早開產的蛋較小,母鵝產小蛋的時間較長,種蛋的受精率低,達不到蛋的種用標準,降低經濟收入。因此,這一階段應對種鵝采取限製飼養,其目的在於控製體重,防止體重過大過肥,使其具有適合產蛋的體況。適時達到開產日齡,比較整齊一致地進入產蛋期。訓練其耐粗飼的能力,育成有較強的體質和良好的生產性能的種鵝。延長種鵝的有效利用期,節省飼料,降低成本,達到提高飼養種鵝經濟效益的目的。

2.限製飼養的方法

目前,種鵝的限製飼養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減少補飼日糧的飼喂量,實行定量飼喂;另一種是控製飼料的質量,降低日糧的營養水平。一定要根據放牧條件、季節以及鵝的體質,靈活掌握飼料配比和喂料量,既能維持鵝的正常體質,又能降低種鵝的飼養費用。

限製飼養開始後,應逐步降低飼料的營養水平,每日的喂料次數由3次改為2次,盡量延長放牧時間,逐步減少每次給料的喂料量。舍飼鵝群應加大青粗飼料比例,以飼喂青粗飼料為主。日糧中還要注意補充1%~1.5%的骨粉、0.3%~0.4%的食鹽,以促進骨骼正常生長,防止軟腳病和發育不良。限製飼養階段,母鵝的日平均飼料用量一般比生長階段減少50%~60%。飼料中可添加較多的填充粗料(如糠、酒糟等),目的是鍛煉鵝的消化能力,擴大食道容量。後備種鵝經飼養階段前期的飼養鍛煉,放牧采食青草的能力強,在草質良好的牧地,可不喂或少喂精料;在放牧條件較差的情況下每日喂料2次,喂料時間在中午和晚上9時左右。圈養的鵝日糧中加喂30%~50%的青綠飼料,注意供足清潔飲水和礦物質及維生素添加劑。

3.喂料量的控製

注意種鵝育成期的喂料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種鵝放牧采食或青飼料的供給情況而進行適當的調整。

從8周齡開始,每周齡開始的第一天早上隨機抽取群體10%的個體,空腹稱重,計算其平均體重,稱重時應分公鵝和母鵝。將抽樣平均體重與該品種鵝的相應體重標準比較,如在體重標準的適宜範圍(在標準的依2%範圍內均屬適宜)內,則該周按標準喂料量飼喂;如超過體重標準2%以上,則該周每隻每天喂料量減少5~10克;如低於體重標準2%以下,則每隻每天增加5~10克喂料量。平均體重不在體重標準適合範圍的群體經一周飼養,稱重如果仍不在適合範圍,則按上述辦法調整喂料量,直到體重在適合範圍再按標準喂料量飼喂。注意每周齡開始第一天稱取的體重代表上周齡的體重。

4.喂料次數和時間

限飼期間,每天的喂料量必須一次投喂。每天清晨加好料和飲水後,再放鵝。為保證足夠的采食位置,可增加食槽或將飼料倒在運動場水泥地麵上飼喂。每隻鵝應保證有20~25厘米長的槽位,其目的在於保證采食均勻。

補料時間應在放牧前兩小時左右,以防止鵝因放牧前飽食而不願采食青草。也可在收牧後兩小時左右補料,以免養成急於回巢而不願大量采食青草的壞習慣。

5.日常管理

限製飼養階段的日常管理要點如下:

(1)注意觀察鵝群動態在限製飼養階段,隨時觀察鵝群的精神狀態、采食情況等,發現弱鵝、傷殘鵝等要及時挑出來進行單獨飼喂和護理。弱鵝往往表現出行動呆滯,兩翅下垂,食草沒勁,兩腳無力,體重輕,放牧時落在鵝群後麵,嚴重者臥地不起。對於個別弱鵝應停止放牧,進行特別管理,可喂以質量較好且容易消化的飼料,到完全恢複後再放牧。

(2)放牧場地選擇應選擇水草豐富的草灘、湖畔、河灘、丘陵以及收割後的稻田、麥地等。放牧前,先調查牧地附近是否噴灑過有毒藥物,否則,必須經1周以後或下大雨後才能放牧。

(3)注意防暑育成期種鵝往往處於5~8月份,氣溫高。放牧時應早出晚歸,避開中午酷熱,早上天微亮就應出牧,上午10時左右將鵝群趕回圈舍,或趕到陰涼的樹林下讓鵝休息,到下午3時左右再繼續放牧,待日落後收牧,休息的場地最好有水源,以便飲水、戲水、洗浴。

(4)搞好鵝舍的清潔衛生每天清洗食槽、水槽以及更換墊料,保持墊草和舍內幹燥。

育成鵝恢複飼養的方法

經限製飼養的種鵝應在開產前60天左右進入恢複飼養階段。此期間應逐步提高補飼日糧的營養水平,增加喂料量和飼喂次數,使鵝的體質盡快恢複。日糧蛋白質水平應提高到15%~17%,舍飼鵝群應飼喂全價配合日糧。經20天左右,種鵝的體重可恢複到限製飼養前的水平,鵝群開始陸續換羽。為了縮短換羽時間和使鵝群換羽時間整齊一致,可在種鵝體重恢複後進行人工強製換羽,一般采用活拔羽方法。拔羽後應加強飼養管理,拔羽後1~2天停止下水,適當增加飼喂量。公鵝拔羽的時間可比母鵝早2周左右,從而使後備種鵝能整齊一致地進入產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