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組團內東西向住宅放在組團的西北角,與南北向住宅搭接,形成一條屏障,藉以擋西北方向的寒風和風沙,組團向東的一側是敞開的,能引進夏天的涼風,還能讓更多的住戶望見東側大片的公園綠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
道路交通
整個小區根據居民出行流向設置三個出入口,通往各住宅組團的骨架主路呈L形,有意造成“通而不暢”的局麵,防止了外界車輛的穿行。小區內的道路交通係統采用無障礙設計,體現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懷,保證殘疾人生活上的方便。
每個組團隻設一個出入口,從小區進人組團的道路盡端式,可讓必要的垃圾車、救護車、搬家車等進入,但不能穿通,使組團內的庭園真正成為居民遊憩和交往的生活場所。
為解決私人出租小汽車、單位班車等車輛夜間停放的問題,在小區主幹道旁、靠近組團入口處設置機動車停車場,以防車輛進人組團內停放而占用院落空間和影響居住的安全及安靜。將有人管理的自行車庫放在每個組團的入口處,方便居民使用。
公共服務設施
新村的主要商業網點設在小區的西南角、主入口處沿街布置,規劃將農貿市場和國有商店集中設置,合用一條內部步行街,既不影響城市交通,又能使居民有多種選擇。小區東入口設置輔助商業網點,供應副食、小百貨等,方便東側進出的居民。小學、文化站、小遊園等設施布置在小區內環境較好的地段,與上下班的出行流向相反。幼托設在東入口處,方便居民接送幼兒。
空間結構
小區的整個戶外公共領域空間被劃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小區道路、廣場、綠地組成的“公共空間”,這是小區居民共同使用的領域,小區內的道路、廣場、綠化緊密結合,形成縱貫東西的空間軸、並與各組團交錯穿插,居民使用方便。第二層次是各住宅組團圍成的閉合和半閉合領域的“半私有半公共空間”。小區的三個出入口與各組團的出入口都設有標誌,以區別不同的領域界限,這對住宅區的安全與寧靜、增加領域感和責任性是十分有益的。小區的另一個領域是小學、幼托、商業等各項公共設施占有的專用空間。
綠地係統
新村中部橫貫東西設置有串連的四塊綠地,形成空間開闊明快的帶狀綠化,綠化帶挨著每個居住組團,居民使用方便。小區綠地以植樹為主,各種花卉樹木、或疏或密,色彩斑斕,樹影花叢之間,曲徑彎彎,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賞心悅目的居住環境。西邊兩處綠地靠近小區主入口,人流較密,適宜於成年人和中小學生遊憩交流使用。綠地內因地製宜設有休息平台、亭廊及下沉式廣場。東邊兩塊綠地靠近小區次入口,人流出入較少,並與路東的公園綠地相望,環境比較幽靜,適宜於老人和少年兒童活動使用,綠地內布置有兒童遊戲、老人休閑設施,配置青老年活動中心。
每個居住組團內都有兩個較大的庭院,配植草皮、灌喬木,設置沙坑、爬梯等簡易兒童活動設施,並把地下自行車庫項作為活動平台,將組團的院落組織成為親切、舒適、樂意想往的社會性活動場所。
8.上海康樂小區
唐樂小區是國家第二批試點住宅小區,位於上海市西南角的康健新村內,基地原是農田,地勢平坦,占地麵積10.52萬平方米,扣除婦保院、防護帶用地,實際規劃用地8.72萬平方米,規劃共建造住宅建築麵積99282平方米,提供住房2154套;公建配套33項,共18636平方米。
小區布局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點:
小區規劃與建設著重體現出上海的地方特色——裏弄格局;海底風格——小麵積、高密度、低指標、高質量。
規劃重視特色和環境設計,吸取了上海裏弄建築所具有的密度高、生活方便、鬧中取靜、鄰裏交往密切等優點,著意創造一個適於綜合效益的居住社區,提供不同層次、多品種多標準的住宅小區。
小區內的主幹道總玩和支弄成“山”字形布局,外圍道路從南北兩個方向與其相接,橫向的總弄把住宅用地與公建用地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小區內設有四個街坊鄰裏,街坊內的支弄縱貫南北,宅前道路與支弄相連,道路分級明確,交通便捷安全。
四個街坊鄰裏的空間形態各有特色。①號街坊為院落式格局,多層條式住宅的入口相對朝院布置,並采用單元錯開拚接形成半私密院落空間,院落的盡端布置自行車庫。②號街坊以四幢點式住宅環繞中心廣場布置,形成街坊核心,其四周相襯托的條式住宅也采用①號街坊的組合方式,中心廣場下麵為半地下式自行車庫,其上配設小花園,環境優美。③號街坊為低層高密度的裏弄式住宅組團,有較強的親切感和安全感。④號街坊結合地形,通過住宅單元的靈活穿插、拚接組合,自然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空間,景觀優美,具有花園式住宅的氣氛和特征,成為康樂小區入口景點和標誌。
在各街坊鄰裏的入口處,結合住宅設置過街樓,並將小商店、傳呼電話等也置於入口處,同時住宅的造型各俱特色,這樣,各具特色的組群加強了鄰裏的歸屬性和可識別性。
小區綠化係統強調了綠地的歸屬性;規劃以小遊園為重點、院落綠化為主;小遊園結合老年活動站布置出入口處,為了美化小區,在總弄兩側有重點布置五個景觀點,藝術處理匠心獨運,成為康樂小區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