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優秀住宅區配套設施實例(一)(2 / 3)

居住組團空間布局

住宅組群布置適應當地民風、民俗特點,采取實體圍合成空間的手法;采用院落式空間形態,符合和適應了居民的居住心理和居住行為的要求。

小區的四個居住組團各具特色,住宅以多層為主,采取點、條、錯層等多種形式,前後兩排住宅之間構成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庭院式住宅群,打破了行列式“排坐”的格局。其基本模式由南北兩幢條式住宅加大間距,住宅入口南北相對朝向院落布置,端頭住宅單元內向圍合而成。

燕東區和燕南區,采用南北住宅內向遞錯,四幢住宅圍合成較大的庭院,兩幢或三幢住宅圍合成較小的院落,組成了半私密活動空間。

燕西區,采用內向遞錯的條式住宅結合點式住宅布置,形成一大一小庭院,一正一反使用,組合成富有變化的流動空間。燕北區,庭院與組團綠地結合,構成連續的綠地和院落空間。

新村各類院落空間寬敞,鋪草植樹,輔以石発、花架等建築小品,它為各類居民提供了鄰裏交往、密切有情、活動方便的場所,環境靜謐又安全。

小區空間分設三個層次即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小區從主入口處的公共領域、中心綠地——院落空間——住宅,空間層次分明,為居民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活動。公共服務設施新村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則分小區和組團兩級布置,功能明確,服務方便。利用建築符號和構圖語言以及地方材料,從平麵到空間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小區中心環境。內庭式綜合商場,位於和平路南側的小區主入口處,符合居民的出行特點,使用方便;商場內設置有貨、副食、餐廳、糧油、農貿、郵政金融等服務項民,既滿足了小區居民的需要,又方便了過往群眾。小區南北主要道路兩側布置的是人們借以娛樂的文化活動站和老人活動室;以小體量多空間為特征的幼兒園設於商場和文化活動站之間,靠近主出入口,方便居民接送。公共服務中心與集中綠地南北相應,形成小區公共中心。居委會、小商店等小型公建分散布置於路旁和組團內;自行車庫設在各院落的盡端,存取車極為便捷;垃圾站設在道路旁,建築為二層,居民定時傾倒垃圾。

綠化係統

商業中心的東南側是空間寬闊的中心綠地,各種花丼樹木,或疏或密,色彩斑斕,樹影花叢之間,曲徑彎彎,門廊、花架、小亭、水謝、茶室等建築小品布置有序,小橋流水之上,瀑布掛假山,池水流潺潺,構成了一個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

中心綠地的大麵積綠化,與各院落內外的綠化共同構成了小區的綠化係統,成為整個小區空間的底色。主入口處赫然人目的是一“燕居”的雕塑,似乎在向喬遷新居的人們表示歡迎,令人大有“大廈成而燕鵲相賀”之感。公建屋麵采用坡頂紅瓦,在小區綠化的襯托下,與淺色淡雅的住宅形成強烈的對比,同住宅各種色調的門頭、陽台、簷頭相映成趣,豐富和點綴了空間。

住宅單體

小區以二室一廳住宅為主,二室和三室一廳住宅為輔,其特點是大廳小居室,大進深、小麵寬,布局合理,適當增加了廚房、衛生間麵積;住宅外觀簡潔大方。

3.天津川府新村

川府新村是國家“七五”規劃確定的代表北方地區的實驗住宅小區,其目的是根據北方地區的特點,依靠科技進步,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開發引用新技術、新材料、推進建築創新,改善住宅功能,創造優美環境,提高綜合效益。

新村位於天津市區西郊,距市中心約5km,基地原為水窪地。

總體布局

小區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把原水坑之間的土堤作為新村寬12m的主幹道,並輔以7m寬的小區級道路,形成環狀路網,從而有機地將新村劃分成四個居住組團和兩個公共服務設施區,布局合理,交通便捷。新村中心位於小區的中部,長江道居住區生活軸線的西端,成為區內外居民主要的活動場所。

居住組團

新村的特點在於組織了四個各具特色的居住組團,規劃適用多種布局手段,結合不同特點的住宅單體,使每個組團的景觀和空間環境具有明顯的個性和親切的歸屬感,為住戶創造了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四個居住組團分別以田、園、易、貌命名。

主要布置大開間內板外砌係列住宅,結合地形等環境,組合體成單元相錯拚接,住宅的入口南北相對布置,住宅圍繞組團中心半公共空間設置了。

選用了台階式花園住宅,布局采用了裏弄與庭院相結合的形式,以小廣場、裏弄通道、庭院綠地形式別有情趣的空間節奏,加以台階式花園住宅高低錯落、造型豐富,組成富有空間變化和濃鬱的居住氣氛。

易川裏以大進深磚混住宅為主,構成7個半開敞的院落,中間加以蟹形點式住宅,活躍了組團空間。

貌川裏采用了13個獨立“麻花型”七層升板住宅聯成一體的布局手法,底層為商業及自行車停車等附屬用房,居民由二層走廊大平台進入住宅,為住戶創造了上、下、內、外立體的活動場所,空間構圖別致。

公共服務設施

新村的公共服務設施采用小區公建和組團公建兩級配置。設有兩個中心,即小區中部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和由鍋爐房、變電室、公交站、垃圾站等組成的服務中心。主要商業服務設施設在小區主幹道——自貢道的兩側,靠近新村的兩個主入口,符合居民的生活要求和活動特性。公共交通停靠站設在新村的主入口處,方便居民使用。組團級公建將居委會、文化站、小賣部、服務站、自行車庫、公用電話站等具有多種功能內容的項目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不同組團的公建形式各異,各具特點。田川裏為“二層小品型”,易川裏為“一層院落式”,圓川裏和貌川裏則為“住宅底層型”。幼兒園結合中心綠地布置,小學設在新村的東北角,獲得較好的環境,使用方便,且又不影響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