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優秀住宅區配套設施實例(一)(1 / 3)

1.無錫沁園新村

無錫市沁園新村是國家“七五”規劃確定的代表南方地區氣候特點的國家實驗住宅小區。新村距市中心區5km,城市主幹道清揚路在基地的東側通過。

沁園新村遵照國家對實驗住宅小區的要求,貫徹了“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積極開發應用新設計、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43項,創造了優美的居住環境。

總體布局

新村總體布局從道路骨架入手,從主入口通向小區內部設置了“風車”型的道路骨架,將小區有機地劃分成四個完整的居住組團、一個公共中心區和小學;小區主入口設在清揚路上,道路骨架通而不暢;銜接組團和院落的支路,基本上采用盡端式,曲徑通幽,達到了安全與安靜的目的。

居住組團

四個居住組團均采用政良型行列式布局方式,住宅以條式為主,點條結合,在滿足日照、采光、通風的前提下,采取住宅長短結合,錯開拚接、前後左右交錯,同時將前後兩排住宅的入口南北相對而置等手法,形成了不同鄰裏形態的院落空間,同時注意了住宅層數有節奏地變化,在以六層住宅為主體的住宅群中,適當安排四層及五層住宅,並用局部七層住宅作點綴,形成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疏密相間,活潑多樣的空間效果;沿小區主幹道和河道,有規律地布置點式和台階式住宅,豐富了街區景觀和群體空間。各組團除留有三個出入口與主幹道聯係外,其餘四周均圍以矮柵或綠籬,給組團空間以一定的圍合和限定,從而增強了居民對住地的歸屬感和安全性,為居民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場所,造就了寧靜的居住環境和可防衛空間。

空間構成

新村戶外空間層次豐富,環境優美。主入口處的村標及商業設施和住宅形成的街區,組成了小區的前導空間;經過沁園橋,小區中部結合小公園布置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為全村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動空間;每個組團內部擁有若幹個庭院綠地或兒童遊戲場,為居民特別是老人和兒童提供了就近休息、遊戲和鄰裏交往的場所;同時,兩幢住宅入口相對而置的布局,改變了以往北入口住宅群體空間的呆板、環境單調、缺少鄰裏交往空間的狀況。從小區入口處的前導空間至公共活動空間至組團內院落半私密空間,組成了豐富的空間和景觀層次。

公共服務設施

根據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活動規律,堅持合理、就近、方便的原則,安排公共服務設施。新村主要商業網點、服務性行業布置於居民出行活動必經之地的小區主入口處,沿道路兩側成街布置,符合人們的行為軌跡,使居民回家途中就能順道購物,甚感方便。中心公園是小區多功能的活動中心,設有茶室、舞廳、青、老年活動室等設施;幼兒園結合中心公園設置,環境宜人、方便接送。小學設在小區的西北角。學生上學安全又方便,並不影響住宅區的安靜。居委會、托兒所在各個組團內;自行車庫除了設置一處容量較大的集中式車庫外,較多地采用分散的小型車庫,方便了居民的就近停車,這種分散的小型車庫或者設在點式住宅的底層,或者設在兩幢住宅問院落的盡端處,或者設在條式住宅的底層,形式多樣,使用效果很好,亂停車的現象較少存在。

綠化係統

新村的規劃與建設充分結合和利用基地內原有的水塘、地形、地貌,在小區的中部布置了中心公園,設有山丘、花架、曲橋、水謝、亭台,並改造原有的水塘,種植睡蓮、綠荷,形成了一個環境優美、青山綠水,亭謝樓群,可讓居民在此休息、娛樂、社交、遊戲之時領略到“沁園”的詩情畫意。各組團內的院落空間布置,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新村內的花卉樹木按不同季節點綴,突出江南桃紅柳綠的春色和綠樹紅葉的秋景。新村內的建築小品畫龍點睛,入口處的村標,象征著家庭的美滿幸福;公園的綠島上,矗立著一座不鏽鋼的立體抽象雕塑,展翅欲飛,給人豐富的想象;四個組團用綠籬、公園、道路加以分隔,並在布局和樹種上加以區分,各組團分別選用了玉白、米黃、蛋青、淺駝四種淡雅的主導色,使組團各具特色。

地方格調

新村的建築在山牆頂部的處理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傳統形式,將馬頭山牆加以提煉、概括,求其神,傳其意,別具風采。點式住宅體型較為豐富,采用簷式頂,與條式住宅在外觀上相得益彰。住宅東西山牆的窗頂都設有窗眉,既遮陽,又使立麵造型典雅別致;外牆色調淡雅清秀,各組團入口矮圍牆門頭分別裝飾“一梯”、“二圓”、“三角”、“四方”的圖型加以區分,提高了可識別性。小巧玲瓏的中心公園的園林建築和群體住宅建築的結合,時單體設計新村住宅單體本著“麵積寧可小點,功能力爭好點”的設計指導思想,堅持標準化和多樣化結合,為住戶提供良好的室內居住環境。

新村共設計了南梯入口的“三明”住宅、大開間住宅、條式南北進口住宅和點式住宅係列五大類,形式多樣,舒適實用,體形活潑。住宅平麵采用中廳中臥室、大廳小臥室的形式,具有保持私密空間的安靜,發揮共用空間的多功能作用;通過采用部分潛伏設計、大空間設計,提高住宅空間的靈活布置與使用。

2.濟南燕子實驗住宅小區1986年,國家確定在代表我國南、北方過渡地區氣候特點的濟南市建造實驗住宅小區,要求從規劃、設計上全麵考慮通風、采光與保溫的特點,應用新技術、新設計進行綜合開發,建設功能完善,技術新,節能節地,居住方便,並且具有良好室內外空間環境的居住小區,為我國南北氣溫過渡地區新一代住宅小區提供規劃與建設經驗。

總體布局

燕子山小區布局新穎,空間層次分明。規劃從實際出發,以東西和平路為依托,主要道路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與城市幹道相接,向內互相貫通,形成半環形的小區級道路骨架,交通便捷合理,順而不暢,避免了外界車輛的幹擾;次要道路為盡端式布置,有利於居住環境的安靜。整個小區以公共服務設施環境中綠地為中心,其四周設置燕東、燕西、燕南和燕北四個居住組團;小區中心平緩,視野開闊,四周高起,內鬆外緊,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