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優生優育篇——孕期保健(1 / 3)

一、孕婦營養過剩對母、胎的危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於孕婦營養過剩也隨之帶來許多弊端。據調查,有不少孕婦由於缺乏科學的營養指導,一日三餐食用多種高營養、高熱量食物,甚至盲目大量用多種補品,以此代替必需的營養食品,使營養過剩造成胎兒過大而發生難產影響了孕產婦的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

胎兒生長發育所爾的一切營養成分,都得從母親的血液中攝取。因此,孕婦的飲食營養必須能夠滿足母親和胎兒的雙重需求。如孕婦缺乏必需的營養素,會導致嚴重的妊娠反應及妊娠中毒症、早產、死胎、畸形、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以及分娩無力、產後出血等症狀,危害產婦的健康和優生優育。但提倡加強孕期營養,並不等於各種營養多多益善,而是要講究孕期營養適中,恰到好處。

相反,營養過剩給母嬰常來的危害並不比營養缺乏的危害小。據國內統計資料報道,目前孕婦的難產人數高達20至30%。從嬰兒體重看,與難產發生率呈明顯正相關,新生兒體重超過4000克的孕產婦難產率高達68%,大於3500克的難產率為53%,3000至3500克之間的難產率為40.2%。孕婦營養過乘,必然會導致孕婦自身肥胖,而肥胖孕婦比一般孕婦更易發生妊娠毒血症、分娩時宮縮無力、巨大兒、分娩時流血增多等;同時,孕期合並糖尿病、靜脈瘤、靜脈炎、貧血和腎炎者也比一般孕婦多見。再說,肥胖孕婦對胎兒的危害也明顯增多。

據統計,肥胖孕婦的圍產期胎兒死亡率較高。一般孕婦體重比孕前會增加9公斤左右,這樣在圍產期(懷孕28周至產後31周)出現的麻煩最少、最安全。超過平均體重35%的肥胖孕婦,整個懷孕期體重增加超過7公斤,甚至增加到13公斤以上時,圍產期發生的麻煩(主要是胎死率)要比一般孕婦增加2倍,比正常型孕婦增加5倍。由此可見,孕婦在孕期營養過剩,對母兒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孕婦營養過剩及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吃得既多又好,飲食的質量和數量均超過正常需要,加上懷孕後活動量減少,所以體重增加過快過多。有一孕婦,懷孕六個月時,做B超檢查證實為一男胎,這下全家老小樂得忙個不停,千方百計為孕婦買這買那,讓孕婦光吃、喝、睡,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孕婦為了生個大胖兒子,便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因有點高血壓,便幹脆全休在家,雞鴨魚肉、桂圓銀耳等,來至不拒。結果由於吃得多,體力消耗少,胎兒過大而影響產程,分娩時精疲力竭,胎兒差點窒息死亡,幸虧醫生及時搶救,用產鉗拉出嬰兒。產婦則因子宮收縮乏力,引起大出血,住院一個多月,輸了近2000毫升血;還因不能及時給孩子喂奶,乳腺管堵塞,引起急性乳腺炎。行手術切開排膿。這就是巨大兒帶給醫院的繁忙、家庭的驚慌和產婦的痛苦。還有三名產後半個多月的年輕婦女,突然雙目失明,經檢查發現,原來在這些患者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液粘稠度均大大高於正常值,因而造成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視神經萎縮而失明。追問病史才知她們在孕期及產後都不適當地增加了過多的營養,其中一位11者月子裏吃了100斤雞蛋和6隻老母雞,還抱怨吃得少。

我們應懂得,加強孕期營養,並不是要每天燉雞湯、排骨湯,燉魚燉肉;而應講究科學,合理飲食,吃容易消化又富於營養的食物,葷素搭配,全麵多樣,不挑食偏食,適當飲水,少吃過膩、過甜、過鹹食品,適當多吃一點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類的食物。但不宜過於集中,量亦不宜過大,而且要適量活動,才有利於消化吸收。具體講,在妊娠初期(1至3個月),胎兒發育慢,平均每日約增重1克,不需特殊營養,但大多數孕婦全身酸懶不適,討厭油膩,嚴重的還會發生孕吐,飲食應以易消化、避油膩、量少多餐為原則;在妊娠中期(4至7個月)胎兒平均每日增重可達10克,而妊娠反應一般都過去了,這時應注意飯菜的營養,增加肉、魚、蛋、豆類、青菜、水果等,並可再補些幹酵母、鈣片等。

由於子宮增大,壓迫了腸道,容易造成便秘,應選食保護性食物,如多喝水,增加含纖維素的食品用以通便;在妊娠末期,最後兩個月要控製糖類與脂肪類食物,以免胎兒過大造成分娩困難。臨近分娩出現水腫,應用少鹽無鹽、少減無堿的食物。一般來說,孕婦如果一天能吃500克糧,100克葷食,250克牛奶,2個雞蛋,50克大豆或豆製品,500克新鮮蔬菜,100克水果等,基本上就能滿足母體和胎兒的需要。對幹肥胖孕婦來講,要停止零食,主食減半,常測體重。一般情況下,孕初期增加2公斤,孕中期增加21公斤,孕後期增加42公斤,7公斤左右較為適宜。肥胖孕婦體重增加最好低於9公斤。否則就說明營養過剩,應適當調整或減少每日膳食營養。總之,孕婦的營養問題,是關係到下一代健康成長和全民族素質提高的大事,必須引起社會、家庭及孕婦本人的高。

二、妊娠與肝炎

妊娠並非疾病,而是身體的一種特殊狀態,肝炎是在人群中廣為流行的傳染病,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妊娠與肝炎有著密切的關係。

妊娠增加了肝炎病毒的易感性,因為此時肝髒負擔增加,機體免疫力下降。由於母體必須向胎兒提供各種營養物質,自身每每出現營養、維生素及無機鹽的虧缺,加上孕期常有惡心、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妨礙了營養的攝取,這些都為肝炎病毒的侵入開了方便之門。

妊娠期若是罹患肝炎,於母子都十分不利。對母親來說,在懷孕初期可使妊娠反應加重;在懷孕晚期則使妊娠中毒症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從臨床統計資料看,患病毒性肝炎的孕婦,其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及新生兒病死率均有所上升。有的新生兒於分娩後立即死亡,屍體解剖發現肝髒裏的細胞有彌漫性的壞死,說明在子宮內已被肝炎病毒感染。現在已有人在臍血裏找到了乙型肝炎的抗原,充分說明肝炎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

孕婦在妊娠早期罹患病毒性肝炎,很可能引起胎兒畸形。國內曾有人報道,乙型肝炎抗原陽性的肝炎病人,在急性期將其周圍血液中的淋巴細胞作培養,發現染色體畸變的發生率比對照組高出七倍。另外,不少專家認為一場肝炎暴發大流行之後,與染色體畸變有關的新生兒疾病,特別是先天性愚型的發生率有所增加。因此,有人主張在妊娠早期若染上病毒性肝炎,為了保證母親健康和防止出現畸形兒,應做人工流產為妥。

妊娠雖然是機體一種正常生理過程,但是對肝炎病人的康複頗為不利。在這個特殊期間,糖類代謝劇增,肝髒負擔加重,很容易引起肝髒功能障礙。因此孕婦罹患肝炎,特別是在妊娠後期,易發展成急性、慢性肝壞死,嚴重威脅孕婦生命安全。據臨床觀察,妊娠期合並病毒性肝炎時,死亡率高達10%。

妊娠期罹患肝炎,在不同時期要采取不同的對策。妊娠早期,為了保證孕婦的安全和避免發生畸形可以考慮人工流產;如果病情較重,應積極治療肝炎,待病情基本痊愈再人工流產在妊娠中期和晚期,一般不宜中止妊娠,但要注意認真防治妊娠中毒症,以免增加肝髒負擔。在分娩期,因為肝髒機能障礙常影響凝血機製為了防止大出血,應去醫院分娩,並應事先驗好血型,做好輸血準備,並選用適當的凝血藥物,如維生素E。盡可能經陰道分娩,預防滯產,縮短產程,以減少體力消耗。產褥期應選用對肝髒無損害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和鏈黴素,以防發生產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