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優生優育篇——不孕不育症(二)(3 / 3)

鐵是機體必需金屬之一,主要存在於血紅蛋白中,也是肌紅蛋白、細胞色素酶和過氧化氫酶等的組成成分。不論婦女原來的儲存或攝用鐵量多少,妊娠後鐵儲量明顯下降,說明鐵的需要超過供給量。妊娠時有兩種因素增加了對鐵的需求:①須輸送300至400毫克的鐵供給胎兒發育;②在血漿容量增加的情況下,為保持母體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在正常範圍內,幾乎要500毫克的鐵來擴充母體的血紅蛋白量。在分娩和產後出血量中還約有300至400毫克鐵的喪失,以致需增加鐵的儲存。婦女一般沒有這樣大的鐵儲備,單靠日常飲食的鐵來補充,難以糾正缺鐵的傾向,人體能攝取的鐵量僅為飲食鐵的10%。

人體對鐵的吸收率以有機鐵較無機鐵為好;動物鐵較植物鐵為好。口服鐵首選劑型以硫酸亞鐵,富馬酸鐵及葡萄糖酸鐵為佳。口服鐵劑與維生素B12、葉酸組成的複方製劑用於治療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效果較好。添加維生素C、銅、錳、以及肝製劑更符合造血機理。

各種鐵劑都有潛在的毒性,攝取大劑量可溶性鐵化合物,特別是兒童,可引起急性中毒,嚴重者可造成死亡。注射鐵個別人有反應甚至有過敏性休克。

鋅是人體必需的14種微量元素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它參與80種酶的合成及激素的合成,很多組織含有鋅,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碳水化物的代謝都需要鋅,故鋅為組織生長所必需。妊娠時血漿鋅水平慢慢下降,後3個月達到最低濃度,孕期母親血清鋅的逐漸減少是正常的生理調節,不是母體鋅不足。妊娠期的鋅缺乏可致胎兒中樞神經係統畸形,胎兒生長緩慢,異常產和宮縮乏力性出血,缺鋅的孕婦分娩的嬰兒體重較輕。動物蛋白為鋅的主要來源,因此提倡孕期適當增加動物蛋白,以補充體內鋅的相對缺乏。

銅以酶的形式參與鐵、造血、膠原結締組織形成一係列新陳代謝過程。妊娠時血清銅含量顯著升高,至足月前達高峰,產後逐漸下降至孕前水平。孕婦血清銅升高的原因有:①孕期母體肝髒和其他組織中的銅大量動員入血液。②孕婦從動植物蛋白中吸收的銅量高於非孕期。③妊娠期雌激素增加可刺激肝髒大量合成銅藍蛋白,從而使血清銅值升高。妊娠期銅水平下降作為胎盤功能不足的標誌及胎兒即將死亡的指標,臨床正在深入進行研究。曾服用過避孕藥物的婦女,血清銅值升高。成年人飲食中的含銅量絕大多數超過了每天的所需。因此,孕期並不需要額外補充銅,且銅與鋅相互對抗,銅過多還可引起鋅缺乏。

鎂是維持神經和肌肉係統功能完整的必要條件。人體缺鎂可表現肌肉抽搐及震顫、強直性肌肉痙攣、心律不齊、心室纖顫及死亡。腎髒疾病和內分泌疾病、酒精中毒都可引起鎂的缺乏。但孕期母親血清鎂的減少是正常的生理調節。補鐵不影響鎂的濃度。

孕婦在妊娠期對鈣的需要量增加。胎兒胎盤總需要約30克鈣。鈣的缺乏可引起妊娠期、哺乳期搐搦以及嬰兒先天性佝僂病。嚴重時會引起骨質軟化,造成骨盆畸形,以及胎兒不能自然分娩,影響胎兒體重增長。所以,必須保證有充裕的鈣供應。妊娠期間嚴重缺鈣隻有在長期飲食不足時發生。

碘通過合成甲狀腺素後發揮生理作用。甲狀腺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100多種酶,調節能量轉換,加速生長發育,維持中樞神經係統的結構以及新陳代謝等功能。含碘的藥物和胎兒畸形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用碘製劑時應慎重。相反,缺碘的孕婦,在胚胎早期尤易致中樞神經係統及聽神經損害,形成呆、啞、聾、痙攣性癱瘓等。

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硒是必需的物質之一。硒為抗氧化劑,對保護細胞膜,在紅細胞形成、維生素E及氨基酸代謝中起很重要作用。硒與受精有關,高硒地區較低硒地區的人口出生率高。硒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體的產生,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克山病係缺硒所致。硒過多亦可引起胎兒畸形,硒抑製某些酶的活性而引起中毒,維生素E和蛋氨酸可增加硒的排泄而具有解毒作用。

四、孕婦十慎

(1)勿亂服藥。妊娠後,孕婦體內酶係統有一定改變,因而對某些藥物的代謝過程有一定的影響,藥物不易解毒或不易排泄,可有蓄積性中毒。而且藥物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有害的藥物如在妊娠早期可使胚泡受損而停止著床,死於宮內而流產。妊娠頭二個月,胎兒髒器的發生、發育最為旺盛,某些藥物可致胎兒畸形,甚至死亡。

(2)勞逸結合。孕婦應該注意勞逸結合。每天晚上保證睡眠8至9個小時,中午也應休息1至2個小時。這樣利於消除疲勞,恢複精力。可以從事一些較輕的體力勞動,因為適當的體力勞動可促進盆腔的血液循環,使血液流暢,從而減輕腰酸背痛及下腹部墜脹感。不宜從事劇烈的體育運動如跑跳、打球等和過度負重,因為這樣會使盆腔過度充血,引起腹痛腰酸。

(3)飲食適宜。宜食用清淡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過饑過飽,戒煙酒,防便秘。妊娠7個月後,應適當增加含鈣鐵的食物,控製食鹽的攝入量,以防水腫或羊水過多。

(4)注意胎教。胎教的作用已被國內外學者所肯定。現代研究認為,孕婦的生活、思想、言行能夠影響胎兒,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應從胎兒時期開始。

(5)戒房事。房勞損腎,耗傷胎元。妊娠頭3個月,性交易致流產,7個月以後性交易致早產。而且妊娠期性交,易引起細菌侵入陰道而發生產前、產時及產後感染。

(6)妊娠防感染。妊娠期要盡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7)衣著合體。衣服要寬大、輕鬆、柔軟而合體,緊胸束腰有妨礙血流正常運行,影響胎兒正常發育。過緊的乳罩,也會影響乳房發育或造成乳頭內陷,不利於產後哺乳。不宜穿高跟鞋孕婦體增加,重心前移,行動稍不慎,容易發生扭傷腰、腳或者摔倒等意外。

(8)清潔衛生。保持皮膚及外陰清潔,應經常洗澡。但以淋浴和擦浴為佳,盡量不要池浴、盆浴,以免不潔的水進入陰道,造成感染。因妊娠白帶增多,每日應用溫水清洗外陰部,勤換內衣。

(9)乳頭護理。妊娠7個月後,應經常用溫開水擦洗乳頭,以保持清潔,並可預防哺乳時乳頭破裂而造成感染。如乳頭內陷則應經常用手將其向外牽引以利於產後吮乳。

(10)定期檢查。產前檢查是保障母子健康的重要措施。妊娠6個月前每月檢查一次,從第7個月起每2周檢查1次,最後1個月應每周檢查1次。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應該及時糾正,預防難產。

五、哪些孕婦應限製活動

懷孕婦女進行適當的鍛煉,如散步、騎車等活動,有利於胎兒的發育和孕婦的健康,但並非每個孕婦都適合於活動。哪些孕婦應限製活動呢?醫學家認為:

(1)心肺功能不全的孕婦應限製活動。這是因為妊娠時孕婦的血容量較孕前增加30至50%,心髒負荷加重,全身組織處於缺氧狀態。子宮供血供氧不足,可造成胎兒缺氧,使胎兒發育遲緩,出生時體重減輕,甚至發生胎兒窘迫。此外,孕婦活動時血液流向運動器官的比例增加,使子宮的血相對減少,進一步加重了胎兒的缺氧。

(2)一些全身疾病如感染、貧血、甲狀腺毒症,均可引起子宮血氧供應減少,應盡量避免過度活動。事實上,有些患病的孕婦限製活動,將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3)糖尿病和高血壓。體育鍛煉對於非妊娠婦女的糖尿病和高血壓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患者懷孕時再繼續鍛煉,胎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增加。

(4)其他不宜活動的病症,如高血壓分娩、早產、先兆流產和子宮頸出血等,產後過早活動可重病情,影響母親身體康複。

此外,有心髒疾患的孕婦,在炎熱和潮濕的氣候中應注意減少活動,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