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晶宮中早育才
如何使孩子聰慧健康,這是新婚夫婦十分關心的問題。但很多人隻重視嬰兒出生後的教育,而忽略了小寶寶在“水晶宮”(母體內)的熏陶。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對“胎教”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其中之一是研究“胎兒在母親子宮內能否聽到聲音”這一問題。
生物學家認為有節奏的音樂,可以刺激生物體內細胞分子發生一種共振,使原來處於靜止休眠狀態的分子和諧地運動起來,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英國一位心理學家做了如下試驗。他把正在響著的幽默、活潑、輕快樂曲的耳機,放置在懷孕五個月以上孕婦的腹部,母體內的胎兒便立即反應起來,不自主地急驟地蠕動,好像要跳舞似的,胎兒表現得非常好動。但是把耳機放在孕婦的耳部時,胎兒卻絲毫無反應。
是什麼音樂促使胎兒這樣興奮的蠕動呢?耳機裏的樂曲,是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譜寫的一部童話交響樂《彼德與狼》》在樂曲開始,先用不同的樂器奏出具有特性、短小的旋律來描繪少年彼德和鴨子、小鳥、貓和狼等動物的音樂形象,之後又展開描述曲折的故事情節。當這個胎兒從母體降生後,隻要聽見《彼德和狼》這一樂曲,就會很快顯示出欣喜的笑容來。
這位英國心理學家,多次用音樂試驗來監測母體內的胎兒心跳頻率與活動規律,結果發現心率總是隨著音樂速度的快慢而變化,同時也發現音樂能改變胎兒心跳的強弱和節律。音樂的旋律、速度與節奏不同,胎兒心跳反應也不同。另外,還發現兩個母體所懷的胎兒,對相同的音樂反應也有差異。有的心率跳得快,那可能是調皮的男性,有的則緩慢,可能是女性或內向的性格。
很多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母體內胎兒有很強的活動能力,他們不隻是消極的子宮內的適應者,而是積極活動者。他們除了在母體內呼吸和吸收營養外,還可以做出許多其他的反應,可對一些刺激如聲音和震動做出反應。胎兒能夠對聲音刺激做出反應,這與胎兒神經係統和腦的發育是相適應的。因為神經係統在胚胎的第4周就開始發育了;到了第8周,已有一部分腦和脊髓,大腦皮層開始形成;到12周時,皮層板的形成結束;第16周皮層上的皺紋和溝裂也出現了;第16至24周,隨著皮層的繼續發展,胎兒已初具成人腦的結構了。神經係統和腦的發展是心理現象產生的物質基礎。
所以,胎兒對母體內、外的聲音刺激做出反應,也就不難理解了。上海有聲讀物公司與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合作,根據胎兒對音樂反應的研究結果,最近完成了第一盒胎教音樂帶《我將來到人間》。該音樂根據胎兒發育的特點分為早期、孕中期、孕後期三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內容配合,並用音樂、歌唱、朗誦等多種文藝形式,溝通胎兒與未來媽媽之間的心靈。既有藝術性,又有科學性和知識性。有關專家認為該音樂是促進孕婦、胎兒心身健康和胎兒智力發育的理想教材。
胎兒大學
加強胎兒大學是美國獨具特色的一所大學,這所大學的第一孥年在“新學生”的媽媽妊娠五個月時開課。當學生呱呱墜地時,校襖再給他們分發四方帽和文憑。胎兒大學的課程包括:①英語:媽媽用一個喇叭筒向未出世的學生不斷地重複言語,或借助一個特殊的麥克風向腹內胎兒說話;②音樂:媽媽把一個玩具大琴放在肚子上,演奏一連串的音符;③體育:胎兒要練習踢腳。這所大學自1975年創辦以來,已培養了700名“畢業生”。未來的媽媽隻要依照全程序去做,嬰兒將會更快地學會說話,大概出生四個月後就會開始“呀呀”學語。接受胎教的嬰兒也比一般嬰兒哭得少,而且顯得更加安寧。
子宮內散步
美國婦產科專家凡得提出一種“踢肚”遊戲來加強對胎兒的鍛煉。方法是:已懷孕五個月的孕婦,可開始與胎兒玩遊戲,每次數分鍾,一天兩次。當胎兒踢肚時,輕輕拍打被踢的部位,然後再等他第二次踢肚,通常在一二分鍾內胎兒會再踢,這時再輕拍幾下,接著停下來,過不久胎兒又再踢。若你拍的地方改了,胎兒會往你改的地方再踢。這種方法可鍛煉胎兒對外來刺激做出反應。如此“玩”了兩個月後,媽媽就應該增加一些教導的內容:除輕拍外,還加輕敲、輕摩、輕壓、輕搖和輕劃。法國專家認為,用手指反複輕壓胎兒,與胎兒遊戲,進行所謂的“子宮內散步”,對胎兒生長發育大有益處。
此外,孕婦也可用紙做“傳話筒”對準肚傳話,如說:“喂喂,我的寶寶,我是你的媽媽”,這樣可使胎兒早懂事;或者從妊娠六個月開始,給胎兒取個乳名,並經常呼喚與之對話,這樣胎兒出生後就不會對名字有陌生的感覺。有150名孕婦認真按上述方法去做,結果生下的嬰兒,經過測驗均證明在聽、講和使用語言等方麵都獲得最高分。
胎兒在母體中能聽到體外傳來的聲音,母子之間的聯係可使嬰兒出生後更加愉快。通常嬰兒出生時,拳頭緊握,麵紅耳赤,顯然感到十分害怕,故拚命哭叫,然而,受到上述胎教的嬰兒出世時,大多數拳頭鬆弛,啼哭較少,並能轉頭望著母親,若父親與他(她)說話,嬰兒會轉向他並聽他講話,與一般新生兒大不相同。
二、不要盲目保胎
婦女在妊娠過程中,當發生流產預兆時,多數人都會要求保胎。然而,從優生的角度來看,盲目保胎生育並無好處;
從妊娠機理來說,造成流產的原因大致有兩方麵,一方麵是母親患有某些疾病,另一方麵是胚胎異常。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果患有急性傳染病、高熱、內分泌疾病、維生素缺乏症、化學物質中毒以及創傷、勞累、子宮畸形、盆腔腫瘤等都可能會造成流產。胚胎異常是由於卵子或精子本身有缺陷,結合成為孕卵後往往不能發育成完整的胚胎,從而造成流產。這種無母體因素而造成的流產,人們常稱為自然流產。自然流產是人類自己在曆史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優生選擇,它能把畸形和染色體異常的胚胎淘汰掉,這對保證子孫後代的健康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有益。
醫學家們通過對自然流產排出物的檢驗,發現在自然流產的胎兒中,流產的時間越早,形態學改變的發生率也越高。妊娠頭3個月的自然流產中,胚胎異常的占70%,染色體異常占60%。其中最常見的是三體性染色體異常,即第21或13、18對染色體比正常人多出1條。這種異常染色體胎兒出生後常表現為身材矮小,智力發育不全,多伴有先天性心髒病。但此種遺傳病胎兒大都通過自然流產而被淘汰,隻有極少數僥幸存活。有人統計證明,在人類所有的妊娠過程中,約有V15為染色體異常的胎兒,經過10個月孕期到分娩時,染色體異常發生率隻占1/200,絕大多數都在妊娠過程中自然淘汰。因此,當發生自然流產時,盲目地保胎生育,使胎兒僥幸分娩,很有可能生出一個畸形兒。這些畸形兒不但身體畸形,多伴有智力低下,生活往往不能自理,不僅給家庭帶來了痛苦,還給社會增加了負擔。
在提倡計劃生育的今天,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每位家長都希望要一個聰明、健康的孩子,當出現自然流產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從醫生指導,采取對症處理;適當休息,嚴密觀察,聽其自然;對於母親疾病造成的流產,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的疾病,使胎兒有一個正常發育的環境;對於自然流產3次以上的習慣性流產,則應以預防為主,在受孕前,男女雙方均應進行詳細的體檢,找出病因,對症處理。總之,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盲目保胎,並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