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性衛生篇——懷孕與避孕(一)(3 / 3)

(6)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婦女,至少要停藥1至3個月後才可受孕,避免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7)上避孕環節育的婦女,取出環後,應在來過2至3次正常月經後再受孕。

(8)早產及流產者要過一年後才可再受孕。

(9)因病長期服某種藥品的婦女,保險的辦法是停止服藥後或待病痊愈後再受孕,整個孕期不要濫用藥物,如需服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10)婦女受孕時情緒應保持最佳狀態,並在整個孕期保持樂觀情緒,這對胎兒的發育將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以上條件隻是相對而言。要想有個真正健康聰明的孩子,不僅在生命的開始就應有良好的開端,而且出生後的喂養、教育等,也是優生優育的一個重要方麵。

五、口服避孕藥要注意什麼

口服避孕藥,使用簡單,效果可靠,是受人喜愛的一種避孕方法。但應掌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在服藥前,應進行身體檢查,確認無服藥禁忌症時再服。凡患有急慢性肝炎、腎炎、糖尿病、膽囊疾病、惡性腫瘤、乳腺腫塊肺結核和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不應服用。在脤藥過程中,如發現這些疾病要立即停藥。有心髒病和高血壓病者要慎用。

(2)不宜與其他藥物同服,以免降低藥效。常見不宜與避孕藥同服的藥物有抗菌素類,主要有土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等;某些抗驚厥藥,主要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以及抗結核藥利福平。

(3)停服短效避孕藥改服長效藥時,要在服完22片後次日按時服下第一片長效藥,以後按長效藥的服用法使用;反之,停服用長效藥改服用短效藥時,在停服長效藥後的第一次月經來潮後第5天改服短效藥。

(4)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後婦女最好在月經來潮後服藥;長期服用避孕藥後,如果需要生育,最好在停藥後采取其他避孕措施6個月以上,方可懷孕;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口服避孕藥,以免乳汁分泌減少。

(5)如果服藥初期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等早孕反應現象,這是雌激素一時過剩所致,一般不需處理,也不要停藥,1至2個月後會自然消失;若反應重者,可以1日3次,每次眼用維生素B610毫克和維生素C100毫克,連服3至7天。

(6)若服藥期間有少量陰道出血,多為雌激素不足所致,可以每晚加服雌醇1片;若出血稍多者,也可加服雌醇2片;若出血量似月經量時,應作為月經看待,在出血第五天重新開始服下一周期的藥。

(7)停服避孕藥後,月經不來,應在第七天開始服下一個周期的藥,不要多等。如果連續2個月閉經,應立即停藥,改用其他避孕方法。並於停藥後的第7天去醫院肌注黃體酮。

(8)服避孕藥期間,常易出現體內維生素缺乏。但調整飲食能糾正這種偏差,平時要多吃富含葉酸、維生素B和維生素C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柑桔、番茄、黃豆、瘦肉、蛋和動物肝腎等。

六、責任並非全在女方

我國經曆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由於科學落後再加上重男輕女思想的長期束縛,直到今天,不少人仍把生育上出現的種種異常“歸罪”於婦女,這是極大的不公。在這些方麵,男子與婦女負有同樣的責任。

(1)不育症。傳統觀念認為,生兒育女是婦女的本能。因此,隻要婦女婚後長期不生育,就把過失推到妻子身上。殊不知由於丈夫造成不育的因素,竟占所有不育症的40%左右。研究結果表明,男子不育常見原因有:性染色體或常染色體出現環形第21號染色體中的一條呈環形,不能形成精子;內分泌異常引起的過早發胖和精子濃度過稀;體內缺鋅;雙側隱睾,精子不能生成;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睾丸萎縮;腮腺炎後睾丸炎;甲狀腺和腦下垂體功能減退;結核以及前列腺炎、精囊炎和尿道炎等分泌物也能影響精子的存活。

(2)習慣性流產。婦女若發生多次自然流產,一般人也多從婦女本身找原因。但今天通過對自然流產染色體的研究,已經證實染色體異常是造成自發流產的重要因素。到年時,在各國學者報告的4000例自然流產中,發現499%存在各種類型的染色體異常。而受精卵的染色體是分別等量地來自父母雙方的精子和卵子。因此,原因要從夫妻雙方去找,對夫妻雙方都要進行遺傳學檢查,明確究竟是誰的染色體異常和屬於什麼性質,以便決定是否繼續妊娠。

(3)胎兒性別。見前篇。

(4)畸形及低能兒。如果婦女生個畸形怪胎或癡呆兒,不僅會受到親人的責備、他人的奚落,連自己也自愧,這也是不應該的。因為,雖然胎兒畸形和先天性智能低下與在母體內受到病毒感染、藥物及毒物作用和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但更多的乃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現已查明的人類遺傳病就有3000餘種,絕大部分遺傳病都是來自父母某一方或父母雙方。完全由母親一方引起的隻占小部分。因此,凡生下畸胎或低能兒,也要從父母雙方身上查找原因,不能隻責怪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