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概言

第二卷,乃發明第一卷未盡之意。其言理也,足乎其前所未盡言之理、其言象也,足乎其前所未盡言之象。然非理自理、象自象也。象,即理也。言象,正所以申明其理之所不可見者耳。有心者,若能於當體求之,則理象皆得;不能於當體求之,則理象之友人也遠矣,雖日披閱此圖、此文,不過涉獵焉已耳!於性命奚裨?

先天性品圖說

先天性品,其說已發明於性理始分圖矣。至此又列圖而詳其說者,研理之文愈詳,而理愈著也。先天之性,凡十有四品,至聖之性,即真宰之自為首顯者也。其名雖日至聖之性,而其實即真宰之知能德性也。自至聖之性之下。其依次而分著其品第者,皆從此一性之餘光。而得各有其性也。此一品之下,以聖性稱者三。以大賢稱者一,以知稱者一,以廉介稱者一,善人庸常之性,則又依次而遞下者也。鳥、獸、草。木、金、礦、石類之性,又其下而愈下者矣。溟渣之為物也,一切性命之所餘,相合變化而成者也。自至聖之性,以至於溟渣;凡十有四品。至聖之性,與真宰之本然無同無異。其餘性品,亦與真宰之本然,不甚相遠、而甚至頑鈍迥不相侔者,則其品第之界限為之也。諸品之性,發露於形色之後,數窮理極,萬有歸根,仍必盡返而人於至聖之性,乃得以因至聖之性,而歸於真宰之本然。至聖之性,所以為萬性之始終也欽!

清源黑氏回:“大數盡於九,小數盡於五,合大小數而十四品盡之。先天之理,後天之象,皆無過不及之數。然先天之化,盡於溟渣;後天之化,盡於三子。而人又生於三子之後,則人之身為阜中至卑也。卑至於極,則盡終返始,與真合焉,所謂妙合而凝也。”

性品知能圖說

先天性,凡十四品。其所以彼此分別而各有不同者,別之以其性中之知能耳。此一聖之知能,不同於彼一聖之知能,而其品第判然分矣。愚不肖之知能,不同於賢知之知能,物之知能,不同於人之知能,而其品第相去倍蓰無算矣。至聖,為渾同知能。渾同者,謂其知能,與真宰知能渾同一體,無欠無餘也。大聖,為任用知能。任用者,謂其知能不及於渾同,而真宰知能卻任其所用,如綱維天地者,真字之知能也,而大聖亦能起死回生,轉移天地等等,任其所用也。欽聖,為順應知能。順應,則不能任用,而但順應乎真率之運用也。列聖,為顯揚知能。顯揚者,謂其凡有得於真宰知能之發露,而盡以宣化於人類也。大賢,為希望知能;知者,為體認知能希望者,謂其不能聖而欲求至於聖;體認者,謂其求明一本,而體認之也。廉介,為堅守知能。善人,循習知能。庸常;為自用知能。知能而至於自用,則幾幾乎其近於物矣。物雖具有知能,而不可以知能稱,禽獸曰知覺,草木日發生,金石曰堅定,同一知能也,而物類得之於最後,故其品愈下,而逐覺其漸遠於真宰也。若混其分別之跡,去其先後之形,而複返之於一原焉,物與人,未見其甚相遠也。

清源黑氏日;“知能,即各物之本領,受賦於造

物者也。造物授之全、人物得之偏,非偏也,用各有宜耳。用之得宜,則偏者全;用之失宜,則全者偏。顧其人之用之何如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此之謂也。”

後天形器圖說

後天形器,凡十四層。其數與先天性品之數相對。上界之層第九,即九天之位也;下界之層第五,即四氣與四氣所生之三子也。“阿爾實”為至清無上之天,諸天之懸位於其中也,猶珠之懸於水晶室也。此第一天之體,一麵有形向下,一麵無形向上。無形而向上者,以其尚屬於先天也。有形而向下者,以其始人於後天也。此際位分。天分先後,而兩界卻無隔絕。其第二層日“庫而西”,為二十八宿及群星所麗之天,雖有形,而其形實無容思議者也。當其無火冒人天體而成象也,其力僅能至此而止,過此以上,則至清而無可而矣。下此七天,則每一層僅有一星麗之。其三層則土星麗焉,四層則木星麗焉,五層則火星而焉,六層則太陽麗焉,七層則金星而焉,八層則水星麗焉,九層則太陰麗焉。天有九,而於其最上者稱為一層,於其最下者稱為九層,蓋自上麵數及於下也,是為順其次第而數之也。苦於其最下者稱為一天,最上者稱為九天,則為逆其次第而數之矣。其每一天安置一星者,蓋每一天有一天之功用,各置一星以作本天功用之機權也。九天之下,其次於天者,風。次於鳳者,火。次於火者,水。次於水者,土。土返而向水,遂與水相凝合,而金生焉。金能吸火下降,火降則氣隨人於土,而木生焉。木能生,而金能鳴,二者相湊,又以適合於四氣之感,而飛楊生活之氣生焉。木、金、活三者,風。火、水,、土四氣所生之三子也。合三子而僅為十四層之一層。

清源黑氏曰:“經曰:‘唯“阿爾實”代行化育。’“阿爾實”理,即先天性智之智也,歸之於物,則名曰理。其為形也,上無下有。其為器也,上虛下凝,蓋先天後天,承流宣化,而後天之卵殼也,至“庫而西”,則殼內白翳矣。三子生生之次第,於此尤詳。”

形器功用圖說

形氣十四層,每一層有一層之功用。萬物之紛錯,人事之不同,莫非此十四層功用,有以照映而關合之也。“阿爾實’,為代行造物之功用。以其居形器之最首,而得夫真宰化育之全能也。一麵向理世,一麵向象世。凡理世一物欲來於象世,必由此境而來,乃能成其為象世之人物也。其下諸天之功用,亦莫不由此天而得,故其功用為諸天功用之總持也。“庫而西”,為錯合變化之功用。諸天功用皆各有一定,不能彼此相代,而此天獨能代行別天之功用,上代“阿爾實”以總諸天之動,下代諸天以行其本天之用。所以然者,因諸天各載一星,而其功用亦隻各歸於一事。此天之星無可數計,二十八宿及一切群星,莫不麗於其上,故其功用亦無可數計。土星天,則創無為有者也。人物賦形成質,自無趨有,皆此天之功用也。木星天,則發隱成顯者也。物之所以生長發達,人之所以才敏茂著,以及一切祥征瑞應,,皆此天之功用也。火星天,則化小為大者也。人物自小而大,由此蔭彼,以及一切苦毒災異,皆此天之功用也。太陽天;則彰明貴顯者也。其功用特不及於“阿爾實”、“庫而西”兩天,然較上下六天為最盛焉。上下六天,莫不借此天功用之力,而乃能自行其本天之功用。所以然者,以其位居七政之最中,而實為七政之主宰也。上下六天,特其輔佐耳。故凡人禽之生活、草木之長發,金石之變化,花實之蕃碩,人物之貴顯,年力之康壽,皆此天功用為之,即雲雨雷電。霧露霜雪、寒暑濕燥。四時往複、萬物消長、一切變化施為,皆莫不成於此天之功用也。金星天,為結交離合之功用。人物交接契合、相感相配、以及一切音聲色貌、香臭氣味,皆莫非此天之功用為之。水星天,則化蠢而為靈者也。人物有蠢而漸化於靈者。有暗而漸化於明者。除垢卻汙,以及一切浸潤透亮之故,皆莫非此天之功用為之。太陰天,則善於改移,而流動者也。凡一切乍增乍減、倏成倏敗。以及潮汐之消長、事物之變亂,皆莫非此天之功用為之。風之功用為能舒鬱,以助生活。火之功用為能薰蒸,以助溫暖。水之功用為能滋潤,以益生味。土之功用為能負載,以奠安處。金則善於定困者也,木則善於建立者也,活則善於運行者也。上界下界之功用全,而形器之能事畢矣。功用者,真宰妙用之跡也。妙用者,全體之活潑流行而不膠於一定者也。因形器以識形器之功用,複因十四層之功用,以悟真宰之全體大用,則謂形器為形器可也,即謂形器為非形器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