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述曰:此為第四進發信心,即是無著第三為令菩薩生慚愧也。謂說末惡世,尚有眾生能生實相,況今現在菩薩聞說般若而不進修?謂惡人信解乃可希奇,菩薩受持蓋不足歎,故有此文也。就此文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問中有三,初標問、次釋、後結。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世親雲:初明所取空,次明能取空。子雲:此唯說法空也。
無著雲:初明人空,次明法空,離人家執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述曰:此第三結也。謂若有分別,即有業生死起;既除分別之相,妄想生死都無,則名諸佛也。此意雲:縱舍多身命,非證理之因;若暫聽經,便是離相之福,謂因受持聽聞故,當證二無我理,既是勝因,故多舍命之福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述曰:此第二佛答,初標,次釋。此初也。世親意雲:驚謂驚恐,謂有眾生恐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者,謂怖懼,依般若修學不能斷疑故;畏者,謂由驚怖故,畢竟不肯修學也。若有遠離彼處者,名為不驚不怖不畏也。
無著雲:謂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思量時,於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解雲:謂於遍計所執無體相故名不驚,於依他起無自然生性故名不怖,於圓成實中無彼所執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曰:此第二讚釋勝也。世親雲: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謂十方諸佛同說,讚能為大因,故名為第一,顯此經勝餘經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餘人所得也,無分別智證無我理,唯十方佛得,餘人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羅蜜者,唯佛所得也。
無著釋雲: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於餘五中最勝故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述曰:世親雲:上來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段文第四校量,於中初釋疑,次正校量。
釋疑中有三,(一)者,於前舍身命以生疑。謂有疑曰:向說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而果報福是劣,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說諸菩薩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雲何此法門不成苦果?此意雲:前說舍身命苦,還得苦果身,得福即劣,若爾者,菩薩為此法門故行諸苦行,亦感苦身果,何福即勝?謂如薩陀波侖菩薩,於曇無竭菩薩所,求般若波羅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養,是苦得福應少。今答意:若為慧行而舍身,得福即多;若雖舍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顯;(三)者,菩薩應離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薩為示無住理;(四)者,菩薩為利益下,勸益眾生住二空理。此初也。
忍辱波羅蜜者,謂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忍辱也。如來說非者,非是餘人所得故,或非求慧行故,不名波羅蜜也。謂前說舍身命者非慧行,故不名波羅蜜,故言說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於中初引昔一身,次引餘多身。此初也。於中初明離相成忍,次反說舉成前。
歌利王者,亦雲苦楚,多行楚毒故。謂如來往昔為忍辱仙人,在山修道,其王將諸彩女入山遊獵,王倦而睡,女等於仙人所求聞正法,王寤便看,正見圍繞其仙。王便問仙,汝何人也?乃至問雲:汝是離欲凡夫不?答言:未離欲。王聞生恚,便割截之。當無我相,遂還如故,今引之也。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引餘多身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薩,得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義故也。於中初總示、次別示。此初也。
發心有五:(一)者,種姓發心,謂地前;(二)者,信發心,謂初三地相同世間修施戒忍故;(三)者,明發心,謂四五六七地相同出世故,謂四地作菩提分觀相同預流,五地作四諦觀相同羅漢,六地作緣起觀相同緣覺,七地純無相觀正是菩薩也;(四)者,不退發心,謂八九十地;(五)者,無上發心,謂佛地。亦雲五種菩提,謂名種姓菩提等,今言發心者,謂信發心,即初地菩薩內觀真如無住理故,名為不住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述曰,此第二別示於住之中,初令不住於相,次令住無相,次釋所由,後總結。此初也。謂住色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人,故不應住也。
【應生無所住心。】
述曰:此第二令住無相也。謂觀無相,名為無住,要證此理,方滅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述曰:此第三釋上所由也。謂若住色等生心者,便為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述曰:此第四總結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於中初令行無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別釋道理也。謂有疑曰,前言不住生心者,雲何為利眾生修行,而不名住於眾生事?為斷此疑,故有此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別顯道理,於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說一切諸相者,謂虛妄相;即是非相者,謂無實相,虛妄本空故。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述曰:此顯生空也。說一切眾生者,謂所執實眾生;即非眾生者,非實有眾生也。或複翻此釋應知,上來依世親釋第一疑竟。
依無著者,經言如來說忍辱波羅蜜下第十三為忍苦故,即是離障住處中第九,為離不能忍苦故,謂餘人不能忍發勤苦行此般若波羅蜜者。如來引己昔事,令能忍苦離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次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下,明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
前中有三:(一)者,明能忍,謂達法無我。如經:如來說忍辱波羅蜜故;(二)者,明忍相,謂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嗔想。亦不於忍辱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不生無想。如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有我等相;(三)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如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言我念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
就第二不忍因緣有三:(一)者,流轉苦忍,謂由不忍故即流轉生死,為對治此,故令離一切相發無上心,若住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如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等;(二)者,對眾生相違苦忍,如經: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等,謂既為眾生行無住施,雲何於彼應生嗔也;(三)者,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如經: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等,謂若著於果報等施,即便於取用而有乏少;若行無住布施,舉事虛空,珍寶無量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也。謂有疑曰:向說無相因得無相果,於證果中無道,雲何彼於果能作因?此文意雲:所證法既無相,空寂無住等行雲何能作因耶?為斷此疑故也。此文有二,初明不妄語、次遣外執。此初也。
論雲:以如來如實智不妄語,佛菩提及小乘大乘受記之事皆不妄說,以是四境故,次第說四語。今此經中,加不誑語也。
無著雲: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說此真語也。此意總雲:如來三界獨尊,天人師,既為法界主,作五趣醫,脫屣在家之上飾,棄舍輪王之大祚,道成正覺,所欲皆成,既不規名利,複不求安樂,何忽有妄語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述曰:此第二遣外執也。如來所得法者,謂所證理;無實者,謂不可如言而取實;無虛者,亦不可離言而別求。由不虛故,依佛教修學;由不實故,離妄想而證真也。謂凡夫妄想所執無有故不實,如來無妄想說故不虛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述曰:世親釋雲: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若聖人以無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時處有,雲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處實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為斷此疑,故說入闇等喻。於中有二,初明住事為生死因,次彰不住為出世業。此初也。偈雲:時及處實有,而不得真如,無智以住法,餘者有智得。此意雲:真如雖一切時處實有,由無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翻此說。
無著釋雲:此為顯示第三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述曰:世親雲: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來別破三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初校勝劣,次以要言之下,釋所以。前中有二,初明行三種行功德至多,次舉事校量。此初也。三種行,謂一者受,二者持,三讀誦。
無著雲:自下第十四為離寂靜味,即十二離障中第十,為離闕少智資糧故,謂有耽禪定,不肯聽聞而修智慧,為闕少智資糧,今令受持讀誦,發生智慧,故方得菩提,定是福門,故但能助道也。
就此之中文有其五,謂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者,如來憶念親近,如經: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等;(二)者,攝福德,如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等;(三)者,讚歎法及修行,如經: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等;(四)者,天等供養,如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等;(五)者,滅罪,如經: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乃至當得等故,此則初文也。謂要受持讀誦此經者,是正報菩提之因,真法供養;所有世間財寶供養如來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來恒以佛智悉知是人,恒以佛眼悉見是人,親近憶念是人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釋雲:此舉事校量也。於中初明施命至多,次顯信經福勝。日以三時舍身者,假設有斯也。信心不逆者,謂若有人聞此經典,雖未能受持讀誦,但生淨信隨喜功德,比前其福過彼,何以故然也?謂於生死中雖舍身命,終無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雖亦未生慧解,然由信故,因即聽聞,生長智慧,定當成佛,其福即多也。已生隨順之意故。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述曰:世親雲:自下釋二釋所以,中有六複次:(一)者,示現希聞而能生信法故,謂大機能入,小機不能,如經:以要言之等;(二)者,示現受持真妙法故,謂受持妙法即是荷擔菩提,如經:如是人等;(三)者,示現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謂此經在處皆可尊重,如經:在在處處等;(四)者,示現遠離一切諸障故,謂轉障,如經: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等;(五)者,明速證佛菩提法,如經:若複有人,於後末世等;(六)者,示現成就種種勢力得六妙果故,謂明經威勢,如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等。
就初中有二:初彰經德大,次持誦福圓。此初也。不可思議者,非情思之可議;不可稱量者,非語言而可稱說;為大乘者說者,謂定性大乘;為最上乘者說者,謂不定性大乘,謂亦有二乘性故,謂此妙法最極難量,小乘意樂下劣,不能於此經而發趣,故雲為發大乘者說也。
無著雲:就此讚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讚歎教法;(二)歎修行者;(三)若樂小法者,下雙明二種,此初歎法也。為發大乘者說等者,成前不可思議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明持誦福圓也。謂由此法為大乘說故,有受持等者,必獲無上菩提不可思議功德,故於彼生少信者,便勝舍多身命也。
無著雲:就此第二歎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誦等故佛所攝受,次明此人成就勝德,後明肩負菩提重擔,此初二文也。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為第二示現受持真妙法故,於中初明大機持誦,為荷菩提;次顯二乘凡夫,不能聽受。此初也。謂受持之者,當能證獲菩提,雖現未得,後必得故,故言荷擔。荷謂荷負,擔謂擔揭,言受持者,則為負揭得菩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文,樂小法者,謂即二乘;著我等者,謂即凡夫也。
無著雲:此大文第三雙明前二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述曰:世親雲:第三,在處皆可尊重也。
無著雲:此為第四天等供養也。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第四轉障也。如對法論說故,思造業有五:謂(一)者,他所教敕,謂自無喜樂;(二)者,他所勸請,謂俯仰而作;(三)者,無所了知,謂嬰孩畜生之類;(四)者,根本執著,謂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類;(五)者,顛倒分別,謂不識為作,多分在家之類。前三造業未必墮地獄,後二造業定墮地獄,此後二業造已應受,由能受持讀誦此經故,轉先重業現世為人輕毀,故應墮惡道之業並即消滅也。此據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誦之者,罪頓消滅,亦非為人輕毀,轉重令輕也。若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滅也。又釋:若時報俱不定者,即總消滅;報定,時不定者,即當來應受之者,轉之現世輕受也。由如是故,雖少信受,其福多前所舍身命也。
無著雲:此為第五滅罪,於中有三:初明滅罪,次於後末世等顯示多福故,次當知是經等顯示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滅,次我念過去等顯示威力。此初也。謂由聽聞持誦此經故,依學無分別智證二空理,二障都亡盡,名真滅罪也。謂由愚癡故,分別惡業罪生,若聽聞經,得智慧故,斷除分別,即是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也。由持此經當得真滅罪故,於現在中亦得回重輕受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隻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述曰:此依世親第五文速證佛菩提法也。於中初舉自所得福,次校他受持德。此初也。阿僧隻劫者,小乘教說從一至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萬,十萬成億,如是六十番積數,故名一阿僧隻也。今大乘,準華嚴,一百二十番積數成一阿僧隻,仍萬萬為億,億億成兆等也。
於燃燈佛前,即謂第三僧隻已前也,第三僧隻初逢燃燈佛故。那由他者,千萬數,謂在燃燈佛前,逢八百四千萬億個那庾多佛,於中一一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然此但其數不論恒沙者,謂所逢佛極少也。謂此且說隨於一地二地等中所逢諸佛,非謂前二僧隻但逢爾所佛也。且依古舊相傳說,釋迦佛於初僧隻逢五恒河沙佛,第二僧祗逢六恒河沙佛,第三僧隻逢七恒河沙者,是則前二僧隻逢無量佛,何獨爾許耶?故知且據隨何時分逢者,說也。
又涅盤說:初依菩薩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六恒沙乃至第四依菩薩逢八恒沙佛,其第四依者,即第十地菩薩,故知二僧隻逢無量佛也。然有宗說,初僧隻逢七萬五千佛,第二僧隻逢七萬六千佛,第三僧隻逢七萬七千佛也。
無著雲:此顯示威力,謂遠絕高勝,故名威力。於中有二,此初文也。
【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親釋雲:此第二以他受持功德而校量也。謂供養諸佛,但是福門助菩提法;聽聞持誦,能生慧解,破裂生死故也。謂菩薩雖複餘行百千諸行,若不修習慧波羅蜜,終不能得識達道理,契證真如,斷除分別生死根本;是故聽聞,速證菩提也。
無著雲:此文,第二文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述曰:世親雲:第六文也。於中,初明勢力廣大,聞或狐疑;次顯所得果妙,非思量境。此初也。
此意雲:謂無始來,於一切眾生,所有殺盜等心,行殺盜等業,為怨為害,一聞一讀此經,發菩提心,永除怨害,於一切眾生所,永無殺盜等心,與諸眾生,為父為母,津濟教導,恒為勝友方便,共為親眷,而行孝義,示為朋友而行篤信,示為臣輔而有忠良,示為君王方便撫救,乃至示為男女或下賤等。若作長者,長者中尊,如無垢稱廣說其行,當來成佛,功德無窮,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如是功德廣大無邊,但由聽聞而得生故,故若具說,愚夫無智,聞或狂疑也。言狂亂者,謂或聞經不信,返生憎謗,因狂亂故也。或由不信,當來感得狂亂之果也。
無著雲:此第三顯示多福也。於中亦二,初明德多難信,聞或狂疑;次明福果甚深,不可量測。此初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經詮無相之義,持之者,當獲菩提大果,教義既自難量,果報亦難思測也。故經說有三種物,覆之即好,露之即惡,謂愚癡人、外道典籍及婦人也。有三種物,露之即好,覆之即惡,如智慧人、佛法經典及日月。謂此般若,未開卷時,與外典無別;既開卷已,或講或讀,能破眾生百千罪障,能得菩提,故受持者,功德甚多,縱舍多身命,不可比量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周說也。謂上來未解發心者教令進發;未解修行者教令修行,未能伏斷諸障者教降伏竟。今此一周為已發心菩薩言我能發心,乃至第三已斷障者言我能斷。由生分別故,則障於菩提,分別者,謂所知障,正障於不住道也。謂若發心修行等時,以無分別智,冥契真理,不生分別,言我能然,名不住道,不住生死及涅盤故。若有分別,則為非證,故名為障也。
故二乘有法執,為涅盤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執,為生死所縛,不能出離;菩薩具大悲智,故不為兩邊所拘,故名不住也。若行而有執,是則為涅盤所縛;若不行而執,為生死所拘,名為有住。要熾然行三,而不起我能之執,方得住於不住道也。
或前為初機利機,後為後機鈍機也。
就此之中,初當宗正明,次於燃燈佛下,廣釋眾疑。
初中有二:初善現為問,次如來為答。此初也。
無著雲:此第十五為證道時,遠離喜動故,即是離障住處中第十一,為遠離自取,故有此文。謂菩薩於發心修行時,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能發心修行等。如是自取為勝,言餘不是,為令遠離此取,故名為遠離自取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述曰:世親雲:就此佛答之中,初,答其初問,以例餘二舉一隅故,次,釋違不住義。此初也。
此意雲:發心修行等,本擬除病,既存我執,病乃轉生。欲令雖複發心,內亡其我,勿念我能,修行亦然,降伏例爾,故答初問,餘令例知也。然此文中準前亦有四心,雲我應滅度者,是第一心;一切眾生者,是廣大心;餘二準文詳之易了。
無著釋雲:即此之中答前三問也。謂當生如是心者,答初問;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此答第二問。謂度眾生時,不生自取雲我能然;要須外不作有眾生相,內不起我能執,契順真理而度有情,方名修行;若菩薩有我相等者,答第三問,要證人法二空之理,二障乃能除,方名降伏,若雲我能,便非契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世親雲:此釋障不住道義也。謂以無分別智內證之時,我、法本空,都無所有,不作我能發心之念,故言無有法發心之者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述曰:世親雲:就此第二,廣破眾疑有六:第一疑雲:既言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雲何釋迦如來於燃燈佛所,以華供養,及布發掩泥,如是行菩薩行耶?第二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疑雲:若無菩薩者,諸佛亦不成大菩提,眾生亦不入大涅盤等,若如是者,為何義故菩薩發心?欲令眾生入涅盤等耶?此二種疑依前當宗正明處起。下有四疑,因展轉釋疑而生,至下當悉。此即為破初疑也。於中有三:
(一)者,破謗無菩薩故。謂作是念: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無菩薩,雲何如來燃燈佛所,行菩薩行?如經言:如來於燃燈佛所等。
(二)者,為除謗無諸佛故。論雲:若無菩薩者,是誰成佛?是則諸佛亦無也。故論雲:若無菩薩,即無諸佛。有如是謗,謂一向無諸佛也。如經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