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述曰:此第二,善現順答也。於中初正答,次釋意,但為善現俊爽孤標,佛兼加衛聰敏,情得意,答順佛心,故言不也。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謂所說三相之身相者,即非是法身之無相也,所說身相者,謂三相身,即是有相也,即非身相者,非無相身也,以無相為相故。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述曰:此第三佛重印成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謂虛妄有三:(一)者,真如法身無生滅,故名為真實;諸餘事法,皆名虛妄,即此所說也。(二)者,諸無漏法皆名真實,諸有漏法皆名為虛妄。故中邊分別論雲:三界虛妄心心所也。(三)者,依他圓成名為真實,遍計所執名為虛妄,故此下文我相即是非相,乃至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也。今言虛妄者,即有為、無漏皆名虛妄也。若見諸相者,謂三相,非相者,謂法身無相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自下依無著釋者,此一段文,即十八住處中第三,為欲得色身住處也。於六種住處中第三欲住處。欲住處中有二:謂欲得色身及法身。此初也。於中文有其三,如前科判,言欲得色身者,謂有菩薩既發心已,次修行時,見佛三相之身相好具足,便欲求得,故佛意曰:三相身者,不是如來,卻問須菩提成顯此義,為遮欲得色身菩薩故也。依義、說相、攝持、安立、顯現等五義,並如論自配,謂所說相即非相者,是攝持也。謂由欲願攝持當來菩薩果,故名攝持,餘思可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述曰:依世親意,就初校量中,此破第二疑也。上來既說行無相因得無相果,義既甚深,不同有相。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及佛在世諸惡眾生,不生信心,如來是不成空說耶?設生信,來世惡人,如何能信?
為破此疑,故佛答雲:未來有菩薩備三德者,曾已積集善根,故能生實想,亦不空說也。偈言不空,以有實者,謂以有能生實想故,佛不空說也。
言三德者,謂戒定慧學;又說一者修行,謂具三學;二者逢善友,謂值諸佛;三者離空有執,謂證二無我理。
今此文中初問次答。此初也。言說章句謂能詮教也。生實想者,謂能起智,順其無相因果也。謂有惡眾生,於其無相,不生智順;於其有相,返生順智,故善現作此問也。
無著論意者,上來三差別竟,此為第四欲得法身住處也。六種住處中第三欲住處有二,上來欲得法身也。於中有二,一者,欲得言說法身,二者,欲得證得法身,言說法身者,謂能詮教;證得法身者,謂所詮理。此意雲:上為修行,求證色身,佛言有相虛妄,法身是實,因此便求法身無相,將欲證其無相,先起四親近行,謂近善知識從彼求聞,思惟修習,故先欲得言說法身也。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述曰:此第二答中,無著、世親皆有三段,且世親者,初明修行,次當知是人下,明逢善友,如來悉知已下,明具福德,達二空理不著空有也。無著科者,初顯示修行,次顯示集因,後顯示善友攝受,兩科雖複有異,皆是答須菩提生疑問已。
莫作是說者,佛語善現,汝莫言不生實相,亦有生實相者故。若依無著釋者,須菩提問佛雲:頗有眾生,能得聞言說法身不?佛答雲:有得也。
後五百歲者,謂釋迦滅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未度比丘尼已前時,正法一千年也。然法有三種,謂教、行、證法,於中正法住時三種有;像法住時,而無證法,更不得果,故但有教、行,像似於正法時,故名像也。於末法時,唯教法而無行、證,設有持戒修行者,多為名聞利養故。今言後者,即是第三五百年後,正法滅時也,故能斷雲正行滅時也。又月藏經說,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謂修行者,多分並得解脫出離故;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謂修行者,多分得禪,不得聖故;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謂多因經論博達多智故;第四五百年,福德堅固,謂多福德,造塔寺等故;第五五百年,鬥諍堅固,今言後五百年者,謂於五時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謂於後五百年有具戒定慧者,於無相因果經教中能生淨信心,起隨順智以為實相也。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無著、天親隨義如前科判,謂說若有於此經句生一念信,尚曾供養無量諸佛,況起多念;乃至受持聽聞等者,曾集善根更多也;若生實想者,曾善又多也。何故爾耶?謂雖於此生一念信熏習在身,當來成熟,能破無量廣大生死故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述曰:此第三,明達二空理,離空有邊也。無著雲:此下明善友攝受也。於中初標次釋。此初也。世親雲:如來悉知者,簡肉眼見,謂以智知故;悉見者,簡比量智,皆現量見故。謂諸眾生,達二無我,所有持戒等福德,如來悉以佛智現量知彼也。餘經中說:菩薩生福德者,謂初起;取福德者,謂久熏修。今此但總故,雲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無著釋雲:悉知者,知名身,四蘊為名故;悉見者,見色身,謂於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見其依止故,即是顯示善友所攝也。生取無量福者,生謂福正起時,取者,即是彼滅時攝持種子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初明無我,次明無法相四種。此意雲後五百歲時,有菩薩,了達身之生起衰滅,本非有我,又了怨親是非之類,本由自心,都無定實。既聞人法二空之理,複積持戒等福,所以如來以佛智知、眼見也。謂總緣三世五蘊差別一一陰是我,如是妄取,是名為我相;見身相續不斷,謂從過去我而至現在,名為眾生相;見現在一報命根不斷,名為命者;見命根斷滅後,未來複生餘六道中者,名為壽者,今人替於命者也。
無著釋稍不同,謂取我自體相續名為我,我所取為眾生想,此二我即及我所也。謂我乃至壽住取為命相展轉趣餘趣取為人想,解雲:彼說壽者,此說為人也。上來四執妄情謂有,總了為空,故雲無我相等也。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相之中,初明四法相,次結成如筏喻。前中有二,初明空有相,次明依言離言相。初中有二,初總標,次別釋之。此初也。此文闕略,故科有參差,若觀餘本不爾也。謂初標四法相次別釋,釋中有二:初雲有法相即著我人,有非法相亦著我人者,即釋前不著空有相;次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釋前依言離言相也。今此標中但標空有相,略無標依言離言相,釋中具有也。
無法相者,謂凡情妄執執法我,為有名為法相,既達為空,知法體而非實,故雲無法相,無其所執實有法相故。亦無非法相者,謂愚者,妄情撥圓成而是無,名非法相,空無有體故;智者了此圓成是有,故無非法相,無其所執為空相故。二無我理是實有,故此中更應雲無相亦非無相,言無相者,謂無我理,不可以言宣說為有為無。諸小菩薩乍謂可說名之為相,聖者了之為不可說,故雲無相也。亦非無相者,以於無言處依言相說也,謂愚者既聞不可說,故即謂有言皆非,智人達之,故依言辭而說,然不執著,故言亦非無想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述曰:釋前不著空有相中有二,初總,次別釋。此初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述曰:此別釋也。謂若執法我為有,即亦著我人,執圓成為無,亦著人我,取是執義,雙無二執故即契中道,故雲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離二執也。故偈雲:一切空無物者,人法二我無也。實有者,二無我理體非無也。不可說者,不可以言說為有為無也,法性離言,故依言辭而說者,易知也。又雲若取法相,則為著我人等者,此義雲何?但有無明使無現行粗煩惱,亦無我見故者。解雲:但有無明使者,謂無明住地,即是分別法執也。無現行粗煩惱者,謂無現行煩惱障也,但有種子隨逐故。此意雲:由有法執現行故,煩惱障隨起也。
無著論亦雲:然於我想中隨眠不斷故,則為有我取,是故經言:是諸眾生,若取法相,則為著我等,意亦同世親也。由法執取法相故,我等便生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述曰:此釋第二依言離言相也。不應取法者,不應如聲取法,謂不如言而取故;不應取非法者,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者,謂必因言而悟真故。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述曰:此結成筏喻也。謂將欲證真,必因言說;及其正證,即不假言。如筏至岸,即無所用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依無著者,論雲:此取顯示實相對治五種邪取故。何者五取?一者,外道;二者,內法凡夫及聲聞;三者,增上慢菩薩;四者,世間共想定;五者,無想定。第一者,我等想轉;第二者,法相轉;第三者,無法相轉,此猶有法取,有法取者,謂取無法故;第四者,有想轉,謂執有想定;第五者,無想轉,執無想定故。是諸菩薩於彼皆不轉也。於中言生實想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不實想。故言於此修多羅章句中者,此為說相,顯示言說法身故。即彼當生實想中,言當生者,是欲願攝持。是諸菩薩,無複我想轉等者,是安立第一義,不應取法非法者,顯了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述曰:依世親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上言無想因還得無相果,何故釋迦佛於道場成覺,說法度人雙林入滅等耶?真諦引經偈言:七年作嬰兒,八年作童子,四年學五明,十年受欲樂,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中,廣度諸眾生。此等即是有相之果,豈彼不行無相因耶?為破此疑故有此文也。於中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然佛有三種,一者法身,謂離妄之真理;二者報身,會真之妙智;三者化身,應物之權跡。謂法身妙理,菩薩所不測;報身實智,二乘所不知;故應物現形,隨方化接,有睹斯質便謂實證菩提,真能說法,便是有想。今破此疑,故約真如法身,以問善現也。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述曰:第二答中有二,初答,次釋。此初也。善現意雲:若據世諦,報化二身可有得菩提,可有說法;若約第一義諦者,真如法身內自堪寂,本無得菩提,亦無能說法。無有定法者,謂法身無相中,無有定法得菩提;亦無定法而可說也。但欲無定可得可說,不遮世諦報化之身,亦有不定得不定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