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述曰:此釋也。於中兩重展轉釋前。此初也。謂何以故無定法可說?內既不可說,於外亦不可取;故於外若有可取,是應於內亦有可說。既無可取明無可說也。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謂愚夫執人法為有,名之為法;撥圓成是無,名非法。聖者達人法為無,名為非法;了圓成為有,名非非法。法身寂淨,不可說非法,亦不可說非非法也。故論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應化既非真佛真說,即明亦是假佛假說也。於內既無二說,於聖者亦不二取,謂取法及非法也。真理離言,無其說相故。何故釋中但言說,不言證?論雲:若不證者,即不能說,故謂要先證,方能說也。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述曰:此又釋前也。謂諸聖者皆以無分別智契證真理,方能斷惑,而立差別,故聖人說彼無為法。彼聖人所證法既不如是說,何況如是取,何以故?彼法遠離言說相,非可說故。上來世親釋竟。
無著意者,此段經文即是第四欲得法身,於中上來明得言說法身竟,此第二明欲得證得法身。於中有二:謂(一)者,智相至得法身住處,謂無分別智能契得真如法身,即以智相為住處也;(二)者,福相至得法身住處,此明初也。謂前欲得色身,佛言色身虛妄,教求法身;欲求法身,先修諸真之智,即是菩提法身,故名智相,由求智相法身故,佛以真如法身為問,謂外事中而有執他可得菩提,隨眾生機有可說法;於內無相法身之中,本無智身菩提可得,亦無法而可說,故以為問也。善現答言義亦同,然解佛意故約真如理彼二俱無也。謂於內真如理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故即無說無取也;於外聽者,依真如理不可取故,無聞無得也。此即說、聽皆依真如也。世親釋意說證真如,故不說法非法,聽離妄執故不取法非法,謂法者,所執人法為有故;非法者,所撥圓成為空故也。依等五義配文者,如論自顯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述曰:依世親釋初校量之中上來三段,釋疑自下正校量也。外意雲真理之中既無說無取,無菩薩而可得者,所行無相之福,豈不空施耶?世尊挾此意故問善現也。於中初佛問,次善現答,後如來成。此初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次釋。言是福者,謂舉財施福德,即非福德性者,謂非是感出世之福德性也。謂要聽聞發生無分別智,方得出世無相果故。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謂是故如來說,此財施福,能感世間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述曰:此第三,佛為校量之中,初正校量,次釋所以。此初也。乃至四句偈者,謂下至受持四句也。謂領納在心名受,記令不忘稱持。四句偈者,謂明此宗義之處,義圓足者,即為一句。如說廣大、第一、常心、不顛倒,此四心各為一句也。又如不住於事應行布施即為一句,如是準知。此經宗者,謂無分別,破於分別為宗也。如言色聲香味觸等者,是集名,雖有多句,義非足故,終不成句也。如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等,亦非句義也。謂由受持為他說故,能生智慧,證無相果,此福不空,唯此二種能趣菩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述曰:此釋也。謂由因聽聞此經故,依教思惟修習引無分別智,契會真智圓滿故,從此生理先妄覆故名之為出,今此總合說故,但言出也。謂一切諸佛者,報化二佛從此經生也。及諸佛阿耨菩提者,諸法身佛從此經出也。論雲:於實名了因者,謂於無為實相了因所得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述曰:更釋受持福勝之意也。謂以無分別智契證真理,理智圓明,名為佛法,此唯十方諸佛同得,名為佛法,餘人不得,故即非佛法。又初一法唯佛自解,餘人不解,名非佛法。此第一法,即以受持此經及為他說為因,故說此二福德勝也。上來世親釋竟。
依無著者,彼說欲得證得法身中有二,上來明智相法身竟,此明為得福相至得法身住處也。謂外有疑曰:上說於真如理中,無智相法身可得,又無法可說者,欲受持此經為欲得福耶?故如來為校量也。謂於如來言說法身若有諸受之者,能生福相至得法身,故若受持一四句者,生福甚多,依等五義如論應詳。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述曰:依世親說此下有二校量,合二為一文。於中二,初釋疑,次校量。釋疑有三:(一)者,約二乘以生疑,謂前說一切聖人以無為法得名,無為法中無說無取者,何故預流等雲我能取自果,複雲我得我證耶?第(二)疑雲:若言無說無取者,何故如來昔於燃燈佛所聞法?故從七地入八地耶?是即有說有取故。第(三)若無說無取者,何故菩薩取莊嚴淨國土等耶?此三種疑皆於前說一切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生疑也。不同前段校量中所生疑者,皆於應不住相想以生也。就此破初疑之中有四,一一文中皆佛問,次善現答,此為初問也。
流有二種:(一)者,生死流,(二)者,出世流類。若望生死即是逆流,若望出世便是預流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述曰:此第二善現答,初標答,次釋答也。此答意雲:若正在觀中證理之時,而無趣入不作趣入之解,故但為其立名稱曰預流也。又若入色聲香等是有分別,正證真理之時但冥契理,而不入色聲等法,故名預流也。餘皆據觀中而答也。謂在觀時不作能得能證解,故名與前無違也。上來世親意。
無著者,上來四差別竟,此第五為修道勝得中無慢也。若八種住處之中第四離障礙住處中有十二,此初離慢障也。謂諸聖者雲我能得果,我是預流等,故名之為慢。今答若在觀中之時,而無我得之慢也。然前三果出觀容起,第四果者,煩惱定無所知容起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述曰:此後之三果皆應準前通釋,然前三果之中皆應有即為著我人等,譯家略故無也。就第四果中初佛問,次善現答,中初正答阿羅漢,次善現引己為證,令他信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述曰:此第二引證也。言我是第一離欲者,謂能離煩惱障及定障故也,以是俱解脫,故不同慧解脫,但離煩惱障也。就引己為證之中有三,初明佛與勝名,次彰不念,後釋成前義。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等者,是則有我人等執,還有煩惱,不能無諍,世尊即不說我為無諍行也,以有諍故。世尊說,即知我不念,得無諍行也。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也。於中初問,次答。言然燈者,即謂定光。謂釋迦佛昔為菩薩之時,七地將滿,當爾摩納仙人,聞定光佛欲來入城,遂從一女人買華將以散佛,又表己之深敬,布發掩泥,當爾佛為說法,即入八地,第三僧隻初也。其賣華女人聞言供佛,遂不取錢,便共同願,因此而來,恒為夫婦,作善知識即耶輸也。
謂外有疑曰,上言聖人以無為差別,故無說無取,何故釋迦於燃燈所而取法?定光複為說耶?今為破此疑故以為問也。言有所得者,謂分別心妄所執法也。無所得者,謂智證真時無彼分別之心所得法也。但言無彼分別心之所得名無所得,不遮智內冥真,亦為所得也。此意雲:佛於定光所聞法時,無於分別所執有所得法,但智內冥真如於所執中都無所得,證智不可說不可取故亦無說無取也。故今問言佛於燃燈佛所智證於法時,為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述曰:此第二答可知也。論雲不取理實智者,謂不取者,不分別之心執取也。理實智者,謂以智證實理時,分別取執者,都無所得也。世親釋竟。
無著者,此第五,為不離佛出時,故離障住處十二中此第二離少聞障也。謂若行無所得名為多聞,若作有所得是少聞,然佛於定光佛不作分別取執有所得,故是離少聞障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述曰:依世親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無為法中既不可取、不可說者,何故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複雲何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複雲何餘世間複取是法王身耶?此中有二:初破彼疑菩薩取莊嚴淨土,次破疑佛取自法王身。
初中有三,初佛問,次善現答,後世尊示勸。此初問也。菩薩取莊嚴佛國土者,謂初地已上菩薩生報淨土,隨其分量於一一地見佛不同,自身有異,既處淨土之中,即是取自莊嚴淨佛土。
何故前言聖人以無為有其差別,無說無取耶?今破此疑者,謂諸菩薩以無分別智,內證真理莊嚴,故於外事形相之中即得七寶莊嚴。於內證莊嚴之時,無說無取也。若於外事形相之中,而言我莊嚴佛土者,此可為取,菩薩便是住色等境中;既證無相之莊嚴,何名取淨土?故偈雲:智習唯識通。智習,謂修習無分別智;唯識,謂智相應淨識;通者,謂達真理,即真莊嚴也。故攝大乘解十八圓滿淨土中雲:出世善根之所集起者,此說淨因也。謂要發菩提心修行出世善根,積集長時,即能證會,故名為因。又廣大自在淨識為相者,謂以淨識為淨土體也。心淨即佛土淨故也。又雲: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而為所乘,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空無相願為所入門也。菩薩莊嚴佛土者,佛問善現雲:於外形相菩薩莊嚴佛土不?